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陆绍阳: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标准|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

2018-10-29 阅读: 来源: 作者:吴雷 收藏

  2018年10月16日,在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绍阳为50位来自全国各地文艺媒体资深编辑、青年学者与新文艺群体代表的培训班学员们作了题为《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的专题授课。他围绕文艺批评的尺子、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标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四个议题,从学理上进行了深入阐释。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主持讲座。

陆绍阳

一、文艺评论的尺子

  陆绍阳教授认为,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是一个特别复杂也简单的事情。说它特别“复杂”,正如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所指出的,批评家“所用的尺度非常多,有英国、美国尺,有德国尺、俄国尺、日本尺,自然也有中国尺,或者兼用各种尺”。又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现在用的就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即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尺子。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是什么?经典的文艺理论讲的是“历史的、美学的”标准,现在我们又有所发展,增加了两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批评新标准。陆绍阳教授指出,这四条标准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选自陆绍阳教授PPT课件

  陆绍阳教授还借用李长之在《论文艺批评家所需要之学识》中的观点,强调了评论家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即批评家所需要的学识有三种:一是基本知识(语言学和文艺史学),二是专门知识(文艺美学或者叫诗学),三是辅助知识(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评论家的基本知识越巩固越好,专门知识越深入越好,辅助知识越广博越好,三者缺一不可。

  选自陆绍阳教授PPT课件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

  1.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批评的论断

  陆绍阳教授与学员们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批评的论断。恩格斯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而且是一贯的主张。1847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决不是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1859年,恩格斯在评论斐·拉萨尔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又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恩格斯阐明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即“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

  2.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来源

  陆绍阳教授指出,恩格斯关于文艺批评的论断,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随意而为,它也是有来源的。例如黑格尔在《美学》第2卷中说:“我们在这里应该从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对法国人提出一点批评,他们把希腊和罗马的英雄们以及中国人和秘鲁人都描绘成为法国的王子和公主。”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讲话》中说:“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3.理解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标准

  陆绍阳教授分析了普列汉诺夫、毛泽东对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经典论述,包括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们的合理性,以及对后来者的影响。陆教授也引用了《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8期的“名家专访”中《自厚之,则天美之——访文艺理论家仲呈祥》一文中的观点,仲呈祥老师认为,思想性即内容,是作品的历史品格;艺术性即形式,是作品的美学品格,属创作美学范畴。陆教授还非常赞同董学文先生的观点:所谓“历史的观点”即重视作家所置身或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美学的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详见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董学文:《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庞井君做培训总结

三、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就是我们的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怎么样理解“人民”呢?又怎么理解“艺术”呢?对此,陆绍阳教授援引了陆贵山先生《文艺观念的拓展和批评理论的创新》以及丁国旗同志《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四个新标准》文中的观点进行了阐释。

  一是解释了为什么要增加“人民”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公和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列宁庄严宣称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的宗旨和根本目标。要用人民观点观察和评论人民文艺。

  二是解释了为什么增加“艺术”标准。美学观点同艺术观点不同,美学观点是有意识形态性的观点,主要表现为作家艺术家的情感投入与审美判断,是价值层面的东西;而艺术观点是非意识形态的,艺术标准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创造性技巧、故事构思、情节安排,反映作家、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素质,与作家本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关联。

  三是解释了在市场经济推进当中,当艺术和商业产生矛盾冲突时怎么解决。“艺术的”作为诸标准之一单独提出来,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吹散商业化的阴霾、有针对性地诊治当前我国文艺评价体系中价值标准失衡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强调文艺的艺术特性、艺术品位、艺术质态、艺术魅力很有必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主持讲座

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文艺批评方法

  第一,提出“人民的”标准是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文艺批评思想。“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它是有强烈指向性的,是指最基本的、最广大的人群。评判文艺作品,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艺术家理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尺度。作品是否有价值,最终要看艺术家是否有群众观点,是否能从人民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吸取充沛营养而创作。

  第二,坚持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辩证统一。这两者不能割裂开来,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一定要和情节丰富性、美学艺术观点结合起来。

  第三,强调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处理文艺批评工作。一是要坚持辩证思维。二是要掌握历史思维。

  陆绍阳教授在结语处再次强调了评论的重要性。他说,一百年前的1918年,蔡元培先生组建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个学会举办了两期学习班,培训了近一百位学员,其中有一位学员是毛泽东。他参加了半年的新闻学习班,之后回到湖南,第一件事是创办《湘江评论》,发刊词写得非常好,才二十几岁,意气风发:

  (湘江)“它的水很清,它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它邻近的民众,浑浑噩噩……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评论的力量、评论的重要性,在毛泽东青年时期就体现出来了。

课间互动

学员互动

张俊东

  张俊东(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艺术创作领域是否存在雅俗共赏问题?

  陆绍阳:你刚才说齐白石先生已经做到了,那就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他的创作跟观众欣赏很好融合在了一起。有时候雅俗共赏固然好,但是如果有自己对艺术的创见,就在这条艺术创作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径,开天辟地。潘天寿等艺术家的创作当时用雅俗共赏标准来判断的话不太符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被检验。

王艳

  王艳(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请教您关于史诗和精神家园的看法。

  陆绍阳: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希腊,沿着《荷马史诗》足迹走一趟。因为我觉得那部经典著作里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根脉。我们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精神强度,在那部作品里都能够寻找到。我们时代面临一些问题,有时候可能会被现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淹没,但是没有关系,莎士比亚说过要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存在,才能让生态丰富。但是里面有一个强度的问题:支柱性的东西在哪里。我想可能要在我们民族文化、世界文化源头去找。源头不能到处去找,在精神源头去找恰恰能够看到后来我们为什么能够走到现在的精神支撑。我们重视民族精神遗产,现在能够关注到史诗,开启了很好的一个窗口,值得很好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学员供稿:吴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供图: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百科

  李长之(1910—1978),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李长之与鲁迅、赵树理、季羡林等都有文艺评论交流。

 

陆绍阳荐书

  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渊明传论》《孔子的故事》。

 

  延伸阅读:

  尹鸿:新媒介 新批评

  爱奇艺杨向华:互联网与网络文艺的发展

  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在京结业

  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金秋开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