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正文

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2023-12-1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屈菁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和智能化创新,为新时代文艺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使其拥有了更多与大众交互的可能和契机。在这种由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文艺评论也应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新的路径。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基数看,2015年网民数量为6.68亿、2019年网民数量8.54亿、2023年网民数量10.79亿。从纵向对比看,在网民数量上,2015年——2019年增加了1.86亿,2019——2023年增加了2.77亿,近几年我国网民规模与手机网民规模的急速增加,本质上是媒体传播方式、展示方式的改变。作为有别于传统纸媒的新型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和评论方式发生改变,从网络小说、网络绘本、网络剧、电子书等,到网络评论的泛众化,网络时代的文艺呈现出一种新的样态。以小林漫画为例,小林漫画使用了传统水墨作为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绘制内容上添加了诙谐有趣的对话,有别于传统水墨画只注重意境的表现,形成了具有个体特征的漫画风格。对于较为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如何增强传播的力度与广度是传统媒介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小林漫画在传统的技法上,赋予科技的传播手段,即在图形设计表现上,以三分之二的绘画构图,保证了画面具有合理的观看视角,同时避免转载时被剪裁。在图片右下方放置比例合适的二维码,供观众进行扫描,增加了传播渠道,使传统绘画与数字化融合更为紧密,将作品表达的思想,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快速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获得数百万的阅读量,而这种传播量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带动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展现,例如新媒体平台利用面部、动作捕捉技术生成的智能虚拟主持人,开展不间断播报,体现了媒体的智能化转变,产生了“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化”特点。

除传统文艺作品借助数字化技术传播外,传播平台也为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2023年网上流行的网民冲浪热词包含了生活习惯、语气词、时事新闻等各个方面,“早F晚E、i人e人、尊嘟假嘟、卡皮巴拉、我嘞个豆、哈基米、oi、遥遥领先”,这些词的出现场合包含了抖音、微博、B站、豆瓣等多种平台,其中一些平台对相同热词进行评价,表明平台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与互动。相较于传统互动模式,网民在多种平台上的弹幕、评价互动表明新媒体使社会公众由集中的、单向的传播模式转换为社交的、互动传播模式。大众的文艺观念和文艺体验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中,如何做好文艺评论成为当下亟需面对的新问题。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庞大的网络受众群体通过与传统互动,以碎片化评论信息和自我对文艺的理解重塑,促进文艺评论的环境发生较大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文艺评论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努力做到“理性的、独立的、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文艺评论。以此为目标,首先,文艺评论工作者应熟悉和掌握网络文艺平台的特点,不断改进文艺评论的呈现方式,拓展评论视角,有效发挥新媒体文艺评论在传播效率上的优势。其次,在巩固和筑牢传统媒体阵地、评论阵地的同时,面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话语权的冲突,要善于在不同的阵地中灵活转换,掌握主动,不断拓展文艺评论新空间。第三,新媒体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提升自己的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提升审美判断力和话语能力,以新的视野、新的方法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与影响力。


(作者:屈菁,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延伸阅读:

“新四湘”整装出发 | 60名新媒体文艺评论骨干集结长沙

“新四湘”圆满收官,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踏上新征程

林帝浣:新时代水墨漫画的创作与传播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