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正文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

2021-02-0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马中红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201/index.htm?page=/page_5/202101/t20210131_527450.htm&pagenum=5


构建文化共识,走出“圈地自萌”的审美场域

——从“筑圈”与“出圈”说开去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日趋多元多样的同时,也逐渐出现圈层化趋势,呈现出“壁垒”和“部落化”现象。一方面,圈层化反映了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同、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圈层存在唯我独尊、排斥异见、审美固化、党同伐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沦为文化资本争夺的场域,对个体来说,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不利于正确审美的形成;就宏观而言,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利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建设,不利于人民精神力量的广泛凝聚。

  为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围绕文艺领域存在的圈层化现象,以及当下“应援”文化、粉丝经济背后的复杂成因、多重影响,结合文艺鉴赏、传播存在的“壁垒”“部落化”等问题,约请文艺评论家撰写文艺“出圈”系列评论,探寻文艺领域圈层化症结所在,找到有效破圈方法和途径,以期“圈内”“圈外”超越文化成见,达成文化认同,广泛凝聚共识,提升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本报特刊发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

马中红

  “出圈”似乎成为近年来互联网平台、文娱产业和流行文化最热衷的追求。“圈”,顾名思义,是一个闭环,具有小众、封闭的特性。“圈”在本性上与流行、商业、主流价值观的关联程度较低。以“圈”为基础生成的“圈子文化”,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纽带,逐渐养成某种特定的趣味、风格和价值主张,彼此认同,如“字幕组”“声优族”“二次元”等等。作为趣缘群体的“圈子”设有壁垒,各自为政,但彼此间相安无事,对圈内成员影响比较大,对社会影响较小,处于自娱自乐阶段。许多“圈子”用圈规、专属语言和符号、约定俗成的礼仪等“筑圈”,用于阻挡圈外人的窥视、干涉,避开文化规制,建造属于青少年趣缘群体的世外桃源,圈地自萌。

  2014年前后,互联网资本入场,以攻城略地之势先后进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综艺、网络视频等领域,以收购、投资、扶持、挤兑等手段,迅速完成平台化和产业化,在垂直行业建立起垄断地位,比如网络游戏领域的腾讯、网易和完美世界;网络文学领域的起点中文网;网络音乐领域的网易、 QQ音乐;动漫二次元领域的B站;短视频领域的抖音、快手等,促使原先发散性、放射状栖居于互联网茫茫大海中的青少年亚文化逐渐汇集在这些互联网头部平台上,形成平台化生存的特性。

  资本彻底改变了青少年亚文化的生态,撬动了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化。首先,青少年亚文化在自发自为状态中形成的“圈子”不利于吸粉和变现,因此,“出圈”成为资本追逐的首要目标。2018年,B站上市,完成第一轮资本运作。在此之前,作为二次元青少年亚文化聚集地, B站拒绝商业广告,拒绝将流量变现, B站的“拜年祭”也“小而美”,上演节目以自己的UP主和亚文化风格为主,但资本改变了初衷,很显然,“出圈”扩大影响,覆盖更大的人群,创作顶流作品成为B站当下的焦虑和欲求所在。其次,在“出圈”驱动下,趣缘“圈子”在资本不遗余力的操纵下演变成“圈层”。“圈子”和“圈层”的文化生态截然不同。“圈子”文化以弱社交为目的,参与者热衷表达个性自我,刻意追求文化符号创新;“圈子”内部是一个“平的世界”,没有强制性约束,充满流动性,“圈子”与“圈子”基本互不往来;圈层文化则不同,它的底色虽然也是趣缘,但更强调“圈子”的共同体命运,有严密的“类科层制”组织结构,个体服从集体,内部权力结构固化,外部排斥异见。圈层文化以近年来活跃的养成偶像系“饭圈女孩”最为典型。养成偶像与传统明星偶像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成名之前毫无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可言,是粉丝们一手“养大”的网红。为了给自己的偶像争取“出道”机会,维护其形象和利益,“饭圈”内部鼓励投入时间、精力、情感、金钱,“饭圈”外部还要同仇敌忾,为偶像而战。其三,互联网头部平台依托大数据、算法、AI等技术,为青少年亚文化内容生产者带来精准粉丝,也为粉丝找到共同体。一个直播平台的粉丝通过标签筛选很容易找到同时符合“深夜在线”“绵羊音”“高颜值”的目标主播;一个明星的粉丝也很容易通过微博“广场”“超话” ,以及明星后援团、工作室和官微等路径很快接触、了解和加入“饭圈”。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资本强力介入下,青少年亚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变现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内循环——瞄准目标、细分市场、定制内容、量体包装、精准推送的商业逻辑改变了亚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规律,在流量经济和粉丝经济的驱动下,有趣好玩、娱乐狂欢、奇观化、审丑类的亚文化,开骂、互撕、引战等文化实践行为,无疑更容易得到病毒式传播,从而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滋生出一种极化的圈层意识形态:唯我独尊、排斥异见、党同伐异。

  圈层意识形态的权力机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内生趣缘主导型,即上述以兴趣导向的“圈子”,内部权力结构扁平化。二是“平台+资本”主导型,互联网平台利用资本和技术力量支配青少年亚文化生产和传播,这种隐藏的力量很容易为某种亚文化造势或抑制某种亚文化,为重要的流量大V强力加推,有意识引导内容生产的偏向性,以平衡平台的活跃度和获利性。三是意见领袖主导型(KOL),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显性KOL,如网络文学大神、二次元大拿、“饭圈”老粉等,在他们所属的亚文化群体内有地位、受欢迎、有号召力,还有显著的“亚文化资本”傍身,比如出过书、获过奖、写得好文、P得好图、有第一手资讯等;另一类是隐性KOL,如“饭圈”站主、网文编辑、贴吧吧主等,他们通过有形无形的权力左右“圈子”成员以及事态进展。四是综合博弈型,即混搭导向的权力关系,集合了KOL、粉丝、网络平台、商业运营团队等在内的,既协作又博弈的复杂权力关系。

  圈层意识形态的四种权力机制在不同类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均衡。通常来说,内生趣缘主导型的圈子凝聚力和封闭性强,权力关系以亚文化资本的多寡来衡量,同时对商业资本介入持有怀疑、犹豫的态度,不以“出圈”为目的,社会影响力一般。其他三种权力关系的圈层内部等级固化,对外又“虽远必殊” ,同时在资本支持下以“出圈”为荣,难免会将极化的圈层意识形态带往互联网世界,甚至在现实世界,成为一股即点即燃的暗流,加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的割裂和分化。为防范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此类风险,须有效治理网络上青少年亚文化乱象,洞悉不同权力在圈层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力,加大对互联网平台及资本、头部KOL的监管,尤其是以“出圈”为目的的青少年亚文化的预警、监督和引导,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本文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1日第5版)


(作者:马中红,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马中红(“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筑圈”与“出圈”:平台资本、圈层意识形态与青少年亚文化(中国网)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见专栏

  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王一川)

  圈层:新差序格局、想象力和生命力(胡疆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