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体育题材电影传播现代精神(张慧瑜)

2022-03-2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慧瑜 收藏

现代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化、观赏性的游戏,也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体育精神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电影作品中也有不少呈现。

1935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了孙瑜导演、黎莉莉主演的中国首部体育电影《体育皇后》,提出了“体育救国”的口号。尽管影片中把体育运动呈现为一种上层阶级追求时尚的方式,但能看出,以体育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意味着“健全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最终,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大学生放弃了贵族的、个人的锦标赛,追求一种新的全民素质提高的“体育的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不仅在各级学校设立体育课程,而且在各基层单位修建适合群众运动的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会,确立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的国家政策。1958年,谢晋导演的《女篮5号》开启了新中国体育电影的序幕,影片借篮球运动员在新旧中国的不同遭遇,反映了新社会的优越性,呈现了以林小洁为代表的篮球运动员成长为健康向上、为集体奋斗拼搏的新中国青年的故事;1959年的电影《冰上姐妹》讲述了冰上姐妹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故事;1962年的电影《女跳水队员》表现了女跳水运动员克服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思想,以集体荣誉感为核心的体育精神;1979年的电影《乳燕飞》讲述了中国女体操运动员赶超世界体操先进水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群众体育的电影作品也有不少。1962年,谢晋导演了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某肉联厂工人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故事。父亲老李不喜欢运动,儿子小李就购买大量体育宣传画动员父亲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工会主席大李则带领大家推广广播体操。而大李的爱人、五个孩子的妈妈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自行车,在自行车运动会上获得好成绩。2021年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你好,李焕英》,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三线城市里的工厂举办群众排球比赛的故事。这些电影都反映了我国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全民健身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健儿积极参与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每次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的契机。一面面中国国旗在国际赛场上升起,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1980年,女导演张暖忻执导的电影《沙鸥》,讲述了中国女排运动员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全部生命的故事。影片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运动员追求个人幸福与为国争光的集体价值之间的冲突。2020年,陈可辛导演的《夺冠》再次聚焦中国女排的故事,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为背景,呈现了进入新世纪后,遭遇困境的新一代女排运动员经过努力重回世界巅峰的故事。通过影片的呈现我们注意到,郎平教练在对新一代女排队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求她们刻苦训练、坚持不懈,也希望她们能够热爱和享受排球运动,新的培养理念解决了新一代“沙鸥”的时代困境——个人成功与为国争光并不矛盾,这也显示了一种包容个人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新主流价值观。

随着攀岩、攀登等极限运动在中国逐渐蓬勃发展,相关电影创作也有所体现。2019年上映的电影《攀登者》以1960年与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事迹为背景,讲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国攀登者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集结于珠峰,肩负时代使命登上世界之巅的故事。攀登者登上珠穆朗玛峰既体现了他们不言败、不服输的竞技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荣耀和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该片把爱情、生命等个人价值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呈现出团队的顽强拼搏精神与国家力量之间的融合。2021年上映的纪录片《无尽攀登》讲述的则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员夏伯渝的故事,在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截肢、癌症折磨的情况下,夏伯渝最终在69岁实现了登顶珠峰的梦想,创造了无腿登顶珠峰的人间奇迹。

不难看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竞技体育成绩稳居世界前列,蓬勃发展的群众体育也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现代体育精神更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


(作者:张慧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用光影生动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张慧瑜)

古风国漫“破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刘润坤 张慧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