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数年,由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昌主编,河北省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管理机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于今年1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河北地域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河北地域文化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主编邢建昌
《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脉络之长,贯穿史前至明清时期;内容之广,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绘画、书法、杂技、建筑(墓葬)、设计、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是国内第一部通史性质的河北地域艺术研究的专题性著作。
该著作着眼于大艺术观,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甄别,将平实、客观的叙述与理性、美学的阐释相结合,从地域、文化、流变、学理的角度考察河北艺术的源起、生发、成长、成熟的过程,凝炼河北艺术所特有的个性、精神与张力,可谓既有精准的学理判断,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与传统关注宏大题材的艺术史书写不同,《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将目光聚焦于更为具体、微观的客体对象和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着力探索各门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微妙差异以及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融合之处。在尊重既往艺术历史的整体样态的前提下,更注重在细节上形成对宏观历史的补充、丰富和修订。正如邢建昌在该书的导言中所说,撰写《河北艺术通史》要对艺术及其艺术活动秉持最大的善意,“在历史语境、具体情境和文本分析的互动中找到进入艺术史问题的内在根据和言说动力,努力做到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理论分析和艺术感悟的统一、文字与图像的统一,在充分展现河北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艺术样式和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刻画出河北艺术精神的独特气质和风貌”。
翻开这部厚重的《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最触动人心的不是对王朝盛衰的宏大叙述,而是对“文明褶皱处”的深情凝视——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青铜纹饰、陶片釉色、石窟残影、画卷墨痕、字谱残篇,在作者的考证和分析中获得了呼吸和温度。我们可以从其对属于“史前艺术”的磁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艺术器物的梳理中,初窥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艺术审美意识的生成;可以从出土于中山王墓的铜器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中,想象那特定时代法则所形成的烙印——游牧部族生存的残酷性(虎)、中原农耕文明的脆弱性(鹿)以及王室威权的暴力美学(错金银工艺);从邢窑遗址出土的兽形杯残件和陶范上的源自西亚、中亚的连珠纹、兽面纹、忍冬纹、力士图案等,推断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这种由“器-物”挖掘、整理和叙述出来的艺术史,不再是悬浮于大地的美学标本展示,而成为可以触摸的艺术现场。
河北位于中原与游牧文明交汇地的特殊位置,北宋木雕力士中的强劲与精细、金代定窑印花纹样中的典雅与生动,都是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的力证,折射着艺术在空间维度中的多元碰撞。在传统艺术史的写作中,草原游牧民族常被简化为“蛮族入侵者”,但《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力求还原出更复杂的文明互动,例如通过对毗卢寺所收藏的汉代石人与河北诸侯王的绝命诗的分析,让河北艺术蕴含的充盈的生命力与慷慨激昂的艺术底色得以展现。
《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它拒绝将河北艺术简化为“中原文化的附属品”或“边陲文明的杂糅体”。撰写团队在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兽文石刻板上察觉到了草原萨满信仰与中原礼器体系的结合与重构,在汉代望都汉墓彩绘石骑马人雕塑中看到了古朴与力量的结合,在杨子华文人雅趣的绘画《北齐校书图》中发现了虬髯胡巾的仆夫、非凡的健马,在辽代三彩罗汉像的活力与张力中窥探到了现实主义风格的萌动,在河北梆子腔的流变中发觉了地方语音的深层塑造力,在邺城佛教造像飘摇的衣带、精美的背光中寻获了佛教艺术在河北本土化中的过渡性,在燕赵大地上的传奇与承德宫廷演剧的发展中洞悉了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共生关系、政教色彩对河北地区艺术的渗透。如此多的案例证明:燕赵大地始终是多重文明对话的场域,其艺术演进轨迹既非线性亦非断裂,而是在多元文化持续的抗衡与妥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在地语法”,使得河北艺术不因王朝的更迭而失去对过往的继承——既传承了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又保存住了民间艺术的鲜活基因;既吸收了游牧民族的粗犷与自由,又守住了中原文化的端庄与风雅。
《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还着力呈现出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艺术“失踪者”的讯息。这些散落在陶土、绢帛、碑壁、纸页间的个体痕迹,构成了一部“无名者的艺术史”。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宋代“家国永安”枕面有“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字样时,看到无名氏辑录的清代民间小曲集《时兴小唱钞》时,看到由3000多名工役在完全手工操作情况下完成的隆兴寺大悲阁这样浩大的工程时,艺术史不再是少数天才和精神贵族的独舞,更是无数劳动者的双手垒砌的文明史。在这个意义上,《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在尊重既有河北艺术史的基础上,也有志于朝向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存在者开放。邢建昌在《河北艺术通史》编纂会议上多次强调,写作要远离时尚、热点,对对象抱“了解之同情,理性之批判”的态度,不遗漏那些足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艺术经典对象,也要有能力让艺术史的叙述照亮那被封存的艺术角落。
《河北艺术通史·古代编》提供的不是固定的结论,而是一把打开河北艺术基因库的钥匙。当我们将目光从故宫的皇家珍藏转向燕赵大地的艺术具象时,或许会真正理解贯穿全书的艺术史观:每一粒瓷釉的开片里,都封印着文明的十字路口。燕赵大地的每一次凿石、运笔、击鼓、吟唱、舞动等,都是华夏文明基因的复调书写。
(作者:张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田畅,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著作作者:邢建昌,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