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孟浩然的隐士之旅(霍俊明)

2024-05-13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霍俊明 收藏

唐代诗人因为求学、干谒、出仕、交游以及求仙问道等,往往体现为“在路上”的状态。所以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诗仙李白尊孟浩然为老师:“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出行线路图极其壮阔,他把千里江山尽收于眼底,藏于胸壑,付诸笔端。对孟浩然这样的隐者、山水田园诗人来说,寄情山水、闲居草庐、参禅悟道以及拜访名胜遗迹,无疑可以缓解他科考失败的压力,而山川风物也成了他的精神乌托邦。

根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生成的孟浩然踪迹图

风流天下闻

孟浩然的壮阔行旅

孟浩然以大量的游历和诗作证明了,优秀的诗人往往也是优秀的地理学家。在孟浩然那里,诗歌起到了重新发现、命名山水风物的重要作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孟浩然属于超级背包客和资深驴友,他给我们打开了一部极其宏阔的唐代诗歌交通图。

孟浩然游历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作为故乡,襄阳的汉水、襄水、鱼梁洲、檀溪、万山、岘山、鹿门山、北涧、涧南园、高阳池以及附近的郢中、江陵(荆州)、江夏、鹦鹉洲、黄鹤楼,孟浩然自是非常熟悉。

除此之外,孟浩然到过长安、洛阳、汉中、扬州、镇江、溧阳、九江、浔阳、龙沙、庐江、宣城、亳州、当涂、杭州、富阳、天台、山阴(绍兴)、剡县、乐成(乐清)、临海、彭山、京山、安阳、京口、润州、犍为,以及赣石、庐山、香炉峰、终南山、望楚山、天台山、明月峡、洞庭湖、湘水、钱塘江(浙江)、耶溪、渔浦潭、永嘉江、建德江、桐庐江、七里滩、牛渚、扬子津、彭蠡湖、嘉陵江等地。

孟浩然所到之处,往往求访名山名楼、寺庙道观。比如天台山、终南山、庐山、望楚山、紫盖山;比如岳阳楼、黄鹤楼;比如故乡的景空寺、凤林寺、玉泉寺、龙泉精舍、鹿门寺、岘山寺、精思观、岘山观等;此外还有长安的总持寺和翠微寺,洛阳的香山寺、龙兴寺,吴越之地的云门寺、大禹寺、石城寺、桐柏观等。

在孟浩然一生的游历中,从洛阳经大运河往越中、浙东的这段旅途,可以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洛至越

山水寻吴越,惊涛来似雪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自洛之越》

孟浩然把自己的出游严格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干谒、科举和应酬这样的功利性交游,另一类则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纯粹本真的游历。显然,孟浩然更倾心于后者。他之所以要“山水寻吴越”,是因为自己“书剑两无成”“风尘厌洛京”。只有回归自然的怀抱,孟浩然才能真正感受到山水之乐、求佛问道之乐以及不问功名的隐士之乐。

孟浩然所生活的开元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天下的中心。但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是孟浩然的伤心地。他为了谋求功名,在这两地干谒数年,但最终无果。功名无望,孟浩然只能寄情山水,蹉跎岁月。在洛阳,孟浩然卧病了一段时间,病愈之后访友储光羲、綦毋潜,此后就离开洛阳前往越中。

泛舟吴越和浙东之游,对孟浩然的一生来说至为重要。孟浩然曾经三次游历吴越,大体为开元十三年(725)至开元十六年(728)、开元二十一年(733)及开元二十三年(735)。其中,第一次在越中滞留的时间近三年之久。所以,在浙东的“唐诗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到孟浩然的身影。

从洛阳至越地,孟浩然要走水路。因为隋唐大运河,洛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孟浩然走运河所经过的基本路线是:从洛阳出发,沿大运河通济渠段到盱眙,盱眙沿淮河到山阳(今江苏淮安),然后沿大运河邗沟段(山阳渎)到江都,江都沿长江往京口,从京口沿江南运河到杭州。途中主要经过汴州、宋州、宿州、泗州、盱眙、楚州、山阳、江都(扬州)、润州(京口)、苏州、余杭。

让我们回到孟浩然从洛阳启程的那一天。

孟浩然早上从汴河(通济渠)出发,在黄昏时分到了谯县(唐属亳州,现谯城区)地界。此行他是要拜会时任谯县主簿和少府的两位老朋友。辞别了好友后,孟浩然继续赶路。尽管江湖壮阔,一路上风光动人,但是孟浩然早已舟车劳顿、满身倦意,还好距离余杭越来越近了。

钱塘江的喇叭口(出海口)因为极其特殊的地形而形成了特有的大潮景观,即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潮又称海宁潮、浙江潮,苏东坡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孟浩然在钱塘江游历,自然不肯错过这一壮阔而撼人心魄的大潮景观。

百里雷声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此次观潮的地点非常明确,即樟亭(樟亭楼)。这里是当年钱塘县最为理想的观潮点。如今樟亭楼早已不存,其附近的白塔尚在。

孟浩然观潮的时间也正佳,即农历八月,“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回瞻魏阙路,空复子牟心。”(《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孟浩然能够赶上如此盛景,是可遇不可求的。

孟浩然诗意图 清 王翚/绘

浙东之路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天台山是孟浩然浙东之行的重要一站。据统计,唐代到过浙东的440多位诗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其中不乏像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唐代诗人游历的浙东范围大体是浦阳江流域以东,包括苍山以北至东海这一区域。

唐代诗人之所以如此钟情浙东,与当地佛道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据封野《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浙东地区唐代以前佛寺有300多所。佛道的发展以及禅宗文化的兴起,使得孟浩然、王维等唐代诗人的禅诗蔚为壮观,正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对仕途失意、寓居异乡的孟浩然而言,浙东的山水形胜以及遍布的佛寺、道观,抚慰了他的内心。关于天台山,孟浩然就写了好几首诗。

孟浩然为何在诗中反复提及天台山呢?

天台山在唐代属台州,开元年间属江南东道的范围。天台山位于天台县城北,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为华顶山。天台山为佛宗道源,山岳神秀。天台山是历代诗人墨客寻仙求道的圣地。王羲之、顾恺之、孙绰、谢灵运、李白、孟浩然、苏东坡、朱熹、陆游等都曾到过天台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更是三上天台山。

孟浩然对天台山这等绝美之地早就是日思夜想了。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舟中晓望》

身未到天台山而心先至。孟浩然游访天台山的心情是如此之迫切,正如拂晓刺破了漫漫长夜一样。“赤城标”即赤城山,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因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云霞而得名,又因山体颜色赭赤如火烧而称烧山。“赤城栖霞”为天台八景之一。

孟浩然前往天台山赤城山,一个重要原因是要寻访道士太乙子(一作太一子)。想天台、游天台、歌天台,对孟浩然而言还远远不够,于是干脆就借宿在了天台山的道观里。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宿天台桐柏观》

桐柏山又名金庭山、丹池山,与四明山和天台山相连。孟浩然夜宿的这座桐柏观又名桐柏宫、桐柏崇道观,系全真派的南宗祖庭。据传,此宫为三国时期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164—244)所开创。

这里曾有“瀑布飞流以界道”的壮观场面。

20世纪50年代后,因修建水库、水电站,落差320多米、最宽处90多米号称“中华第一高瀑”的桐柏瀑布消失了。2020年,天台大瀑布又得以重现昔日的壮阔景观。孟浩然到来时,正值桐柏观的鼎盛时期。其时宫观达36所,道士甚至有数千人。

大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二月初八这天,孟浩然到了新昌大佛寺烧香礼佛。十二月初八,既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又是佛教中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那天,孟浩然在寺中喝了“腊八粥”。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形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孟浩然曾经驻留过的山水,也浸染上了诗歌文化的色彩。孟浩然通过诗歌记录了他的一生行迹和他所处的时代。从洛阳到越中、浙东之旅,在这条“唐诗之路”上,孟浩然为我们留下了永远不会磨灭的文化印记。


(作者:霍俊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诗刊》社副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祖国或以梦为马”: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诗歌四十年的综合考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