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为英模人物找到一种姿态、一个动作或一个神情(于涛)

2023-04-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涛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其中第四点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落实到文艺作品中来,讲好那些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作出巨大贡献甚至牺牲的英模人物的故事,展现以他们为优秀代表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的形象,无疑是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书写与传播的有效路径。

中国戏剧舞台上不乏注目于这些英模人物的数量众多的作品,但毋庸讳言的是,让人留下长久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让观众感受到强烈冲击和深切认同并广受赞誉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对于笔者而言,歌剧《江姐》、豫剧《焦裕禄》、昆剧《瞿秋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部作品。一方面,这几部名剧都通过编、导、演、舞美、音乐各个环节的优秀表现与极佳配比达成了精湛的艺术品质;另一方面,创作年代不同、剧种不同、风格不同、手段不同,又让它们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舞台样貌。那么这几部作品之间,或者说优秀的英模题材戏剧创作有没有一种更为直观、外在、表征进而可以作为“捷径”被采用的点位和方法?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

笔者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为英模人物找到或设计出专有的一种姿态、一个动作或一个神情。这些动作、姿态、神情可能是人物本身就有的,也有可能是创作者的艺术设计,无论来源于现实还是虚构,都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和延续。豫剧《焦裕禄》真诚质朴的唱词唱腔之外,他反手叉腰上身略微前倾的动作让这位一心为民、鞠躬尽瘁、身有重病的县委书记跃然于台上,比喊一万句口号都令人信服,这个动作来源于真实人物本身,创作者注意到并将其定格、强调、放大显然是有意为之。歌剧《江姐》除为江姐这个人物创作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打造齐耳短发蓝色布裙大红围巾的造型形象之外,更为直观的是为她设计出专属于她的动作形象——缓缓将短发别于耳后随即利落地挥甩围巾于脖颈,江姐面对危机从容坦然,对待敌人轻蔑无畏的女性英雄气概不着一词便深入人心。同样地,瞿秋白凛然清冷孤高犹如瘦竹的姿态、李侠眉头微蹙侧耳观察的机敏谨慎,这些姿态与神情更多的是创作者基于人物身份、性格、气质、任务所做的分析、提炼、假设与创造,只要符合人物的精神气质,符合观众对于人物与故事的想象,这部作品也成功了一半。

当下的英模题材戏剧创作中,革命、建设时期的英烈人物创作整体表现更好一些。一方面时间较为久远,人物留存的影像资料稀缺从而较少框限,另一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无产阶级文艺基本创作方法让创作者面对那些轰轰烈烈的大进程、大事件有更多的创作空间。而改革、新时代时期的英模人物距离当下很近,事迹较之革命战争年代更为平实普通,因此艺术加工难度更大。也正因如此,在贴近人物外在形象之外,为人物找到或设计出专有的一种贴合人物精神气质的姿态、动作与神情不失为一个好的起点。

当然,这仅仅是起点。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讴歌英雄是责任也是使命。能不能讲好这些优秀中国人的故事,关系到的不仅是缅怀与纪念,更是团结与凝聚,英模题材创作的最高任务是从一种情感上升成为一种信念,对创作者如是,对观看者更如是。


(作者:于涛,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十年看戏新事多(于涛)

以舞台创作彰显国家文化公园核心价值(于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