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山水中焉能画山水
——广东举办“颂日月之辉,为山河赋彩”陈金章艺术研讨会
报春图(国画) 陈金章
1月8日,“颂日月之辉,为山河赋彩”陈金章艺术研讨会及“山河颂——陈金章山水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90岁高龄的陈金章,广东省文联、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美术学院、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主承办单位的领导,来自省内外的美术家、文艺评论家、广州美院中国画系师生共100多人参会,与会者从陈金章的艺术理念、作品风格、人格魅力、教学贡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陈金章研讨会现场
陈金章从1947年开始至今,在山水画领域耕耘了72年,深得“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精神正传,创作了《南方的森林》《龙腾虎跃》《枣园春》等著名作品,是继关山月、黎雄才之后又一位在中国画坛有着卓越建树的岭南画派代表。同时,他也是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和岭南新山水画的实践者,艺术生涯与教学经验成为解读新中国学院式美术教育的良好范例。
把山水记在脑子里
“山水画创作,不去山水中感受就没法画,一定要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乱画,什么都是假的。”通过写生体会生活进行艺术创作是陈金章一贯的艺术理念,在他看来,“生活就像一本书,要去慢慢去读,不读就不知道”。
陈金章曾带学生到海南岛尖峰岭写生,在那里一住就是59天。因为森林里生活艰苦,所以当时有些学生想提早离开。但陈金章坚持不走,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留下来,利用那个机会好好画树。“我们只带了几个馒头和一壶水,在山上画一天,最后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瘦了几斤。”就是在那次写生中,他灵感迸发,创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南方的森林》。
一定要到生活中去,成为陈金章的创作准绳。在宜昌,他带着学生们坐小船从江岸到对岸再折返,让学生体会两岸人民生活;在峨眉山,他们吃住在农民家,体验当地百姓依山而居的真实生活。他说:“我们从不带相机不拿相机,都是带上毛笔和宣纸,认真观察,慢慢画,只有把山水记在脑子里才能产生更深的印象。”
如今,已经九十岁高龄的他依旧常握画笔,每天坚持画画两三个小时。“中国还有许多很美的山水,我还没有画好,还要继续画下去。”陈金章怀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保持着积极的艺术创作。
省文艺评论家名誉主席、画家刘斯奋评价说:“写生稿本来是随便画两笔,有个印象,但他不是这样的,他把写生稿画得那么深入,非常精彩。”刘斯奋认为,把生活作为艺术唯一的源泉,写生作品就是他身体力行对深入生活的最好强调,同时他把写生得来的感悟变成心中的山水加以表现,展现出另外一种面目,显示出他在深入生活基础上对于艺术的创作更高追求。
刘斯奋
“我跟陈老师去写生,一张方寸之间的小稿写了一天甚至两天,回来吃完饭继续修改。”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是陈金章的学生,他感慨恩师带他写生的日子,也感谢老师将100件写生作品捐给广州美术学院,“这些写生为山水画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学校来说是珍宝。”
李劲堃
创新是岭南画派的精神
身为岭南画派当代传承者,被问到什么是岭南画派的精神,陈金章总是一个答案:“创新”。不过,陈金章对自己的作品是否归属岭南画派并不介意,也不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岭南画派。“画家创作时不能老是想着一个‘画派’,而是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像’什么。”
其实,岭南画派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革的名词。从早期“新国画”“新派画”“现代画”“折中画”等说法,不难看出岭南画派蕴含的变革创新精神。岭南画派纪念馆原馆长陈永锵表示:“岭南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岭南画派很强调现实关怀,为人生而艺术,所以我觉得岭南画派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派,是一种理念。”
在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眼中,陈金章的山水画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其作品既有时代精神,又有生活的温度。“陈先生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描绘宏伟壮丽的山河,以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他真诚的感情,蕴含着一种中华山水画审美的现代意识,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始终充满着珍视的情感。”他认为,陈金章笔下的大山大川是一种情怀和大爱,是在用精湛的技艺表达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真诚和厚重之情。
许钦松
美术评论家梁江借用作家龙应台《风从哪里来》一书中“西方在哪里,谁是西方?”的问题,引申出:“岭南画派在哪里,谁是岭南画派?”他认为,岭南画派绝对不在一石一树具体的画法,在于革新精神,而且这种变革是紧跟时代的艺术理念。“陈老师变革的是岭南画派没有的,艺术内涵上的恢宏博大、绘画笔法上的精微都是在发展岭南画派,是用精神推进岭南画派。”梁江说道。
梁江
既有秀丽又有壮美
“陈金章的创作丰富了岭南画派的表现语言,既吸收了岭南画派的长处,面向现实写生,又吸收西画的艺术,改进中国画,对岭南画派某些缺失的地方加以补充,进行了发展。”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南人北相、北人南相,是艺术家有成就的标志之一。他表示,陈金章虽然是南派,但吸收了中原地区文人画的传统,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笔墨。
邵大箴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也认为,陈金章的艺术创作把写生、写实和传统笔墨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新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提到:“他的作品仿佛都有焦点透视和光影表现,但仅仅有透视、光影的表现似乎还不够,陈金章先生的艺术探索还用中国绘画笔墨韵的方法体现了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和借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难度。”
在尚辉看来,陈金章画作里的红木棉只用了朱砂和赭石画,但却渲染得很有意境,巧妙地把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和传统山水画结合在一起;而在画榕树时,陈金章不仅仅画树,更多是把树当做山石表现。“我印象很深是他画的《雨榕》,我们今天看有些像现代水墨,里面充满了神秘的光感,仔细看又用的是山水画的勾、点等艺术语言。”
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谈到:“陈金章先生注重学校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专业的西方画写实造型与色彩技法的训练,中西文化艺术的熏陶自然融汇在他的笔墨中,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树石云水形象追求趣韵、正气浩然,作品不仅具有写实主义,更富有浪漫情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则认为,陈金章画北方的山水,有别于一般画家的大伏笔,没有用很方、很硬的笔触表现北方山水的险峻、雄浑、高大,而是用长线条表现,既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又有南方山水的秀美,是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面貌。“在外地有一种错觉,总觉得广东画秀丽有余,雄强不够,但看陈老师的画既有秀丽,又有壮美,体现着一种包容吸收。”
一定要到生活中去画
陈金章是岭南画派在当代的几位重要传承者之一,他师从于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黄新波、方人定等美术大家,1956年毕业后长期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可以说,他很好地继承了岭南画派的艺术语言和精神脉络,同时又以其高尚的艺术风格、艺术风范影响了一大批后续力量,由他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广东当代国画的中坚力量。
陈金章说,他的老师关山月、黎雄才像两座大山压在他的头上,跳出来的唯一道路是到生活中去。“我担任黎雄才老师助手的时候,黎老师也是如此教导我的,一定要到生活中去画画,不能坐在家里。他安排我临摹一段时间,就将我推到生活中去。”他回忆说。
陈金章谈创作
“陈老师从传统的师徒方式教育,逐渐演化成为主持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南方教学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他制定的教学方针使得一批影响中国南方重要的画家成长,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成为全国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样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认为,陈金章是中国画教学南方教学体系重要践行者,对美术教育贡献很大。
从1978年到1990年前后,陈金章培养了六届研究生,曾经授课的学生不计其数。周彦生、刘书民、陈永锵、李劲堃、朱永成等都是陈金章的学生。作为陈金章学生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振国回忆,陈金章先生上课时话不是很多,但他通过一种经验习得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运用。“我觉得陈金章老师是在真正地做学问,把画画当做学问做。”
陈振国
(文/朱绍杰 徐雪亮,摄影/梁少锋 袁晓燕)
中国文艺评论网总编辑 周由强
责编:韩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