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家一言”主席论坛发言摘编(下)

福建泉州即景

  刺桐花开,月桂飘香。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推动文艺评论事业创新发展,4月9日至12日,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19年度工作会在福建泉州举办。会议开幕后,举行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家一言”主席论坛。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和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谢嘉幸、洪兆惠、汪涌豪、刘旭东、钱念孙、李建华、余三定、林岗、容本镇、周晓风、李明泉、范志忠、杜国景、张存学、马有义、张应辉、宋生贵等19位专家学者围绕文艺评论基础理论的发展脉搏、今后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分别发言。本次主席论坛群英荟萃,观点新颖深刻,富含新时代文艺思想。我们特将发言分上下两期摘登,以飨读者。

  

谈谈文艺新格局下的普及和提高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 林岗

  普及和提高是文艺工作的两个重要命题。今天我们应当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它们,就像提高不会有止境一样,文艺的普及工作也是如此。一定水平的普及完成了,正是更高水平普及的开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工作普及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尤其是近40年。与此相比,提高的工作则更为棘手,它是一项与普及有较大差异的工作。精品是水到渠成地问世的,透过呼吁单纯依赖行政力量而推动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普及更多地属于“人为”努力的性质,那提高更多地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因为它更多地依赖创作者自身的内生努力,而如果用“赶任务”的应时心情看待出精品,往往难以奏效。“人为”手段用在推动普及型的文艺产品的产生比较合适,而精品需要“自然”孕育,“自然”生长。

 

红色题材创作是培根铸魂的时代要求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院教授 容本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作家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内容深刻、艺术精湛、影响深远的红色题材优秀作品,成为引导和激励人们向善向美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回望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史,是一部以传承红色根脉、培育和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色调的培根铸魂的心灵史。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题材创作还有着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红色资源像源头活水般蕴藏着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大力推进红色题材创作,是新时代培根铸魂和保持共和国永不变色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红色题材创作,不能贴上简单化、庸俗化标签,不能用“左”或“右”的观念和眼光去看待和判断,而是要从党和国家的高度、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去看待和判断。当今中国,每个人都生活在共产党人创造的红色历史和红色社会之中,都生活在国家不断强大的安全感和自豪感之中,我们没有理由回避红色历史,没有理由远离红色政治。我们要有志气、有底气、有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的文化传统之我见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周晓风

  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的建构理应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基础。这个传统既有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包括儒道释互参互补所形成的远传统,也有中国现代以来所倡导形成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的近传统;既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在农耕文化和封建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原道征圣宗经的老传统,也包括中国现代文艺评论在现代社会矛盾冲突和社会革命背景下建构的追求审美独特性和社会价值协调发展的新传统。而且,由于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发生在当下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大命题,主要用于解决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问题,因而与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奋斗所带来的从经济到文化乃至媒介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着更为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国当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更应该重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及其所形成的新文化传统。

  

积极促进新文艺群体健康发展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二级研究员 李明泉

  共和国70年来的文艺与经济社会一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涌现出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个体工作者,出现了文博艺术、文旅融合、艺术康养、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影视传播等新文艺类型,在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有独立自办型、合伙联办型、企业附属型、扶持资助型、资源整合型、平台推广型、对外交流型等。

  他们与传统文艺形态和类型的区别在于:借助高新技术,融兴趣爱好与艺术活动于一体,以人民满意和市场认可为标准,不依赖财政拨款,活跃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电影文学性的解构与重构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范志忠

  一般认为,电影的文学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电影和文学的叙事性是两者共性,格里菲斯认为,“电影是小说化了的或讲故事的形式”。其二,由于文字是思想的“家”,电影的“文学价值”,体现为导演要运用电影独特的手法来表达电影的思想内容和典型形象的塑造。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界通过对文学性的解构,体现出对电影意识的觉醒和对电影现代语言的本体追求;第五代的崛起,标志着影像本体论开始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IP的风靡,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开始成为电影人的自觉追求,文学作者或电影编剧跨界成为电影导演的新力量,与体制内的作者电影努力开拓,中国电影的文学性被注入新的内涵,因此得以重构和回归。

  

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杜国景

  古人对文艺与地域关系虽然早有认识,但那是受限的。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余年间,文艺与地域的话题虽有扩展,但仍未有大的突破;数十年间,仅把文艺作品中描绘、表现自然环境、社会习尚、风土人情,以及方言、服饰、心理等所出现的差别,当作地方色彩来分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文艺与地域的话题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地域文化既是凝聚力,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有着特定的缘由与特殊的背景。但即便如此,文艺创作要从高原走向高峰,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光有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又肯定是不够的。根本的出路在呼应时代,同时还要强化文艺与地域文化的问题意识与对话意识。

  

困境与挑战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张存学

  当代文艺批评说到底是在求真理道路上进行的,这种要求事先决定了文艺批评是在思想关照下展开的。这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命运性的前提。也就是说,求真理的思想的道路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深入到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文艺批评。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四以来求真理的道路是基于西方求真理的思想道路的,它是证明体系,它强调意义,归纳理论,反过来理论又切入到艺术中进行言说。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艺批评基本上是在上述所说的路径之内,即使将中国古典的文论加以引用和延伸也是纳入到求真理的思想道路中的。

  当代文艺评论面临着挑战,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当代文艺评论对当代的文艺发展起到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有目共睹,当代文艺评论在今天依然延续着它积极和有效的力量,但也面临着困境,言不及物,自说自话,理论打转,浅表述说已经成了文艺评论共有的现象,这些现象所涉及的文艺评论困境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文艺评论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艺创作语汇的传承创新

青海省文联巡视员、青海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马有义

  新时代文艺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文艺实践活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坚守,也是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前提。当中国历史的巨轮驶进新时代,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就随着全新视野的拓展而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文艺传承守正的历史与理论根基,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文艺的地位、作用、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为我们提供了文艺创新发展的现实与哲学基础。我们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意识到文艺与世界、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因此,就艺术创作的语汇而言,必须处理好几组相互关联的重要关系。一是艺术创作的世界性战略思维、模式与民族性传统意识和独特性范式表达。表象上看,二者似乎存在一些矛盾,但实则是在有机融合中的突破与重构,或者说,是文艺观念的重新定义与建构。二是艺术语汇的诸多元素间的整合、借鉴与调整,应该说,这是双向的、互动的,但同时也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是当代文学艺术走向世界的课题内涵,更是新时代文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当然这在技术层面更注重与现代科技的对接与融合,更注重现代意识及其表达元素的运用。

  

在文化自觉背景下推进地域性民族艺术研究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宋生贵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持的“草原艺术研究”,是中国文联部级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文联重大项目。项目的总体设计包括“资料层”“史现层”“学理层”三个层级,目标是产出立体式结构的整体性成果。该项目从2012年初启动,120余人参加,到现在历时七年多,已取得预期成果,即,于2016年,作为“资料层”的《当代草原艺术年谱》全套七卷本出版完毕——包括《音乐卷》《美术卷》《戏剧卷》《舞蹈卷》《电影卷》《电视卷》《理论与评论卷》,共计350余万字。现在,作为“史观层”的《当代草原艺术概观》五卷本已基本完成,并陆续交出版社出版,将于2019底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献礼之作推出。

  我们的体会是:其一,“草原艺术研究”是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之下进行的,项目的问题指向,是探索草原艺术学理建构的可能性及特点,同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意义;其二,“草原艺术研究”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及建设性的工作,对于切实提升民族艺术研究与评论具有独特的学术贡献;其三,对于涉及面广、体量大,且具有开拓性的工作,绝非仅凭一人之力而可以胜任,需要众多专家学者及艺术家的关注与投入,需要组成团队集体攻关,所以,以立项的方式进行是可取的,其中,除了产出成果之外,还有利于汇聚团队、培养人才,有利于营造氛围、形成气候。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家一言”主席论坛发言摘编(上)(点击查看)

 

审核: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整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联处

 

  延伸阅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家一言”主席论坛发言摘编(上)

  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年度工作会在泉州召开

  大咖来了!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19年度工作会在泉召开

  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文艺评论网)

  国际视域中的文艺评价机制论坛成功举行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媒介生态下文艺评论的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