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抗疫文艺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杨建军)

2020-02-28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杨建军 收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牵动着人们的心,相关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全民参与,让文艺作品山积波委,质量却参差不齐。个人认为,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匡正人心、凝聚人心。

  大体来说,当下的抗疫文艺可分为三类。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多从大视角着眼,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芒,以央视春晚诗歌朗诵节目《爱是桥梁》为代表;不少文艺爱好者的作品,多从个人生活视角着眼,以微信短文、图片、短视频等形式,抒发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例如武汉外卖小哥的微博日记等;部分网络写手的作品,多从热点事件着眼,为蹭热度而编故事、炒冷饭,难以打动人心。

  疫情是对中国卫生防疫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人性的大考。所谓的抗疫文艺,要对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以何抗疫?抗什么疫?怎么抗疫?

  文艺作品以何抗疫?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探索人性的幽微与宏阔,一直是文艺作品思考的核心命题。关注疫情中逆行者的人性光亮,正是文艺作品得以抗疫的核心特征所在。

  历史上,文艺作品对人性的书写,可以简要概括为本然、实然、超然等三种状态。本然状态,就是人心如童心般纯净朴素的状态;实然状态,就是人心在现实苦难中扭曲挣扎的状态;超然状态,就是人心经历磨砺后超越自我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人性的本然状态,鲁迅的《伤逝》写出了人性的实然状态,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出了人性的超然状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动荡时期,沈从文、鲁迅、托尔斯泰各自从不同的向度探讨人性,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和谐稳定,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性再度面临灾难的磨砺。文艺作品表现人性的本然、实然、超然状态,是创作者基于个体生活经验的自由选择。但当前的抗疫文艺,更需要表现人性的超然,写出人在面对疾病灾难超越自我时,焕发的人性光亮。这样的文艺作品,应当成为灾难之风中的灯盏,让读者看到世界的光亮,感受到爱和希望。

  文艺作品抗什么疫?抗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文艺作品不是医治病毒的灵丹,却是医治人心的良药。在医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时,文艺作品理应有所贡献。抗战时期,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就是文艺作品针砭人性病态的名作。

  当前,在病毒引发的疫情中,滥捕野生贪吃野味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造谣生事混淆视听者、借蹭热度表演作秀者等,种种人性的病态逐一显形。法国作家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面对人性自以为是的病态,文艺创作需要以诗歌、杂文、漫画、快板、小品、短视频等小快灵的艺术形式及时作出反应,表现人性在疫情非常时期用药物无法医治的非常病态。揭露人性在道德无法照亮之灰色地带的隐匿病态,优秀的文艺作品力求针砭时弊、匡正人心、警示世人。

方亮《天使的手印》(水彩画)(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文艺作品怎么抗疫?凝聚疫情中的人心之力。面对疫情时,忐忑不安是人性的正常反应。文艺抗疫之道在于,以作品凝聚人心共克危难。人类历史上,评价文艺的标准不胜枚举。文艺作品倘能直接作用于人心,往往就可以穿越不同时代的不同标准,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具体到抗疫文艺作品,其凝聚人心之力,主要包括鼓舞、抚慰和反思。

  鼓舞人心,就是树立疫情必克的信心。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艰难时刻,中华儿女及国际友人的手足情、家国情、援助情、忠孝义、民族义、人道义等动人故事层出不穷,以此为题材来进行文艺创作,每每可以鼓舞人心。

  抚慰人心,就是缓解疫情压力的安心。免费开放电子版文艺作品库存,是及时缓解压力、抚慰人心的有效举措;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方舱医院交流歌舞,也是抚慰人心的暖心创举;利用网络开展文艺经典重读、文艺技艺学习,同样是抚慰人心的可行之举。安定烦躁的情绪,抚慰疲惫的心灵,宣传防疫的知识,正需要诸多文艺形式以生动形象、通俗易通的样态积极参与。

  反思人心,就是深思疫情影响的忧心。记录疫情中的世态万象,深入思考疫情相关的诸多忧患,才能产生有质量、有分量的好作品。加缪的《鼠疫》、王宏甲的《非典启示录》等,都是经过反思后满怀忧患意识的力作。反思人心的文艺作品,需要怀着深思熟虑的忧患意识,审视疫情跌宕起伏的始末,提出疫情给人类世界的警示,致力于长久地凝聚人心。

王宏甲《非典启示录》新世纪出版社(来源:豆瓣读书)

  简言之,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表现人性光亮、抗击人性病态、凝聚人心之力。“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不仅是专业文艺工作者需要秉持的创作信念,也是每个热心文艺抗疫的人需要追求的创作信条。惟其如此,抗疫文艺方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人的精神真正而长久地实现抗疫、防疫、免疫!


  (作者:杨建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艺术传播与抗疫(仲呈祥)

  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须从四方面着手(李明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