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创新发展: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2021-03-18 阅读: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羊城晚报》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羊城晚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1-03/14/content_6_366914.htm

 

  3月8日,“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广东文艺百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东省文联举办,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文艺事业辉煌发展的100年对当下的启示——

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广东文艺百年创新发展研讨会

  3月8日,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粤海风》杂志、羊城晚报副刊部联合举办的“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广东文艺百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东省文联举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刘斯奋、蒋述卓、林岗、李洁军、梁江、赵军、胡一峰、梁少锋、陈川泓、卢瑜、申霞艳、陈桥生、陈志平、谭运长、李贺、白岚、王嘉、麦小麦、王艾等文艺评论家出席研讨活动。此次会议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广东文艺百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广东文艺评论如何持续发展、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

  主题正、站位高

  这个座谈研讨会主题是“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主题正、站位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辉煌发展的100周年。怎么按照总书记说的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怎么做到尊重文艺家、尊重文艺工作规律?

  文艺工作有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四大领域,希望广东省文联的创作研究部和广东省评论家协会通过这次会议认真总结,有什么经验,有什么不足,怎么样做到最好,怎么样准备得更加充分,怎么样把研讨的成果转换为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能听到各位专家的高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

  粤派批评推动文艺繁荣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文艺创新发展的高地。当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广东文艺的百年路,眺望前往的奋斗路,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主题,我觉得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推出更多赓续百年红色血脉的新作品;坚持改革创新,持续谱写新时代春天的新故事;传承岭南文化,着力打造岭南文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开创广东文艺评论的新境界。

  近些年来,粤派批评和文艺创作是广东文艺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粤派批评对于促进文艺精品评价,加速文艺现象的争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良好的效应。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发扬粤派批评的精神,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观众,引导舆论的作用,推动文艺高质量的发展。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参与到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以便加快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文化文艺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文艺评论家、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

  广东文艺百年的特性

  广东文艺的百年是在一个很深厚的基础上发展的,有以下几个特性:紧随时代与世界潮流,而且与党的革命路线相伴而生的,为党的革命路线提供了非常多的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作为历史的主角,反映美好生活;具有浓烈的岭南文化的神韵,不以非常激烈的冲突为主,而是以一种日常的书写为主,跟人们的生活更接近。另外,广东文艺有融合、包容、创新的特性。

  文化学者、作家刘斯奋:

  雄直之气也是广东精神

  精神史的探索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老讲广东精神,务实、开放、包容,这固然一是方面。在明末清初,有一个诗人评论家洪亮吉,他评论广东的岭南三家和江南三家,他说广东三家“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这个雄直之气就是广东文化的精神。因为广东是个移民地区,一代代的移民都往这边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是逃避北方的战乱,特别是中原人不甘亡国之辱,往南边走,走到广东这最后的退守之地,不仅宋代蒙古人打进来跑到这里,满清打进来也是在这里抗清,后来的抗战也在这里,这就形成广东精神的一种雄直之气。广东靠近海外,比较早接触外来的文化,但是很明显,广东人不崇洋媚外,所以这个雄直之气就是广东务实、开放、包容之外的文化精神。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梁江:

  广东经验意义超越地域范畴

  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广东多次都是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是先行者和引领者。

  100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指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对许多广东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角度看广东,看广东所提供的经验,其意义显然远远超越了广东的地域范畴。

  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岭南画派”能争到鼎足而三地位就很知足了。以往不自觉的配角意识、区域或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导致学术研究鲜有突破。

  新的文化需要新的阐释,研究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要有新的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全球一流湾区,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一峰:

  认识作为“方法”的广东

  每次提到创新就想到广东,想到广东就想到创新,这似乎是两个可以划上等约号的概念。广东确实具有“先行一步”的精神气质。文艺是时代的先声,“先行一步”的特色更加鲜明:一是在内容方面传播先进的思想,二是在形式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

  这种先行一步的精神气质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如果从陆地范围的国土来看,广东处于边缘,但如果把海洋纳入到视野中,广东就不是边缘,而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支点。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文化好像正在趋同,不但物质层面是如此,思想观念层面也是如此。于是,提问的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当我们考察一种地域及其文化时,也就需要格外重视其作为“方法”的价值。

  广东正是一个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性方案。学术和文化领域都在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触碰广东的精神气质,但从整体上认识作为“方法”的广东,对此进行理论概括,是一个值得长期耕耘的课题。

  广州市评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

  立足地域,理解流动性

  谈论二十世纪,既要立足地域,又要理解流动性,尤其是后者对文化的刺激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广州文艺,理解中国文艺。改革开放之后,广州一直是人口流入城市,深圳有个口号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岭南文化包容开放的体现。广州一直与海外交流频繁,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伴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铁、飞机、巨轮使得山岭、海洋都不再成为交通的障碍,文化“软实力”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通过百年回望,从全球视野重新理解广州,发现广州,树立文化自信,对大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广东省评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

  岭南文化的“底色”和“神韵”

  书法与电影、新文学、摄影等艺术有些不同,它的历史更悠久,传统更深厚。书法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的“指纹”和“密码”。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字、文学、文物、文化,它联系着过去和未来,是千年文脉之所系,也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们在这里讨论广东文艺和岭南文化,需要从更广阔的时空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可以“百年”为限。

  谈到岭南文化的“底色”和“神韵”,我觉得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其一是“阳刚”,其二是“贬谪”。岭南文化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这从港台的功夫片和岭南的醒狮文化可以看出来。岭南也有水,海水的鼓荡澎湃也是岭南文化的底色,岭南人低调大气是其显证。岭南在地理和政治上的“边缘”铸就了它相对“落后”的特质;因为“落后”,所以出新的空间就大。

 

  延伸阅读: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一行来琼调研

  中国文艺评论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东评协擦亮“粤派批评”品牌

  纵览“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张瑞田)

  广州文艺百年:一部大写的人民唱主角的发展史(蒋述卓)

  木棉花开红丹丹:聚焦建党百年,聆听广州文艺的“时代先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