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的研究,针对热点文艺现象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式。对文艺评论的写作方式、平台特点以及评价方式,都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当下文艺评论形式纷繁复杂,如何全面客观认识并积极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思考并且切实做到的,本篇时评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寻找合力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张应辉
文艺评论是文艺发展中坚守规矩方圆的重要手段,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事关文艺创作导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牢牢把握新时代文艺评论阵地,就能够解决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问题,就能够解决中西文论的关系问题,这里面蕴含的逻辑关联是很明晰的,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陈镜波)
文艺评论阵地要靠人来坚守和开拓,文艺评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之后,各省份纷纷成立分会,甚至发展到各地市、县。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尽管在组织架构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在文艺评论工作指导和事业发展上形成了强大合力,在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引领和吸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最明显的标志是文艺评论发表阵地的加强和开辟。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质出版物生存艰难,除了原有的综合类如《文艺研究》《文艺报》,以及包括《中国美术报》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原有传统的艺术评论报刊杂志外,这些年发表阵地鲜有增加,文艺评论成果的有效传播受限。近年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创办的《中国文艺评论》日益精进,打出鲜明旗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当下而言,恰逢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联合刊发《关于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乘此东风,建议各省都能够整合、创办文艺评论报刊或杂志,让评论成果展示更加凸显,使得文艺评论能够发挥长效作用。福建省文联于2021年9月将原《故事林》杂志改刊为《海峡文艺评论》杂志,并加挂“福建省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依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发力,这样的改革举措就是响应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典型案例,极具推广意义。
在文艺评论队伍的构成中,高校专家学者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更侧重于基础性文艺问题的研究。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与高校的科研评估体系相吻合,因此他们在传统刊物上发表评论远比在其他平台上发表更具吸引力。但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除了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研究,还有前沿性的、时评性的文艺问题需要探讨,我们理应引导高校这支队伍对时效性文艺评论发力,引导他们参与在数字媒体上开展短评、时评,因此也要呼吁高校顺应时代变化对科研评估进行调整和修改,将文艺评论的质量纳入,而非在篇幅字数、在发表刊物类型上设限。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能够激发包括文艺事业单位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情,从而加大文艺评论的参与度。
在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另一股文艺评论的重要力量,那就是参与文艺活动的策划、宣传、报道的媒体人。他们拥有媒体身份,发布文艺方面的评论更便捷,发表平台稳定,传播影响力大。这部分人的文艺评论带有新闻讯息性质,对文艺现状的把握和描述比较迅捷,夹杂在短、平、快时评中的观点容易形成引领效应。因此,对于他们文艺评论的要求要更高,要严把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向。尤其在当下开展对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倡议文艺工作者要“修身守正,立心铸魂”,对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应同等要求,对那些起推波助澜作用的不良文艺评论也一并列入整治范围。
当然,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紧密相连,我们的作品推介和展示大都依赖评论来界定、评价、传播,殊不知创作主体本人也是评论者。新时代文艺评论也应加强创作者的创作谈、创作阐述工作,事实上,这部分的评论文字是最真实的、带有史料性的。创作者不必草率地认为作品的好坏评定是评论家的事,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在文艺作品中是审美欣赏的基础,由此衍生出来的审美价值更真切可贵,更符合文艺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因此,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应当把各方摆进去,在文艺评论阵地建设中发挥各自优势和评论合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生活需求,促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进而持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张应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