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热播赢得好评,收官后豆瓣评分更涨到了9.5分。有媒体报道,在剧中饰演“龚彪”一角的演员秦昊,为配合角色需要,曾突击增重几十斤,变得邋遢发福、满脸坑洼。对于演员的拼劲儿,有评论形容:“可以说,秦昊用一次‘毁容’,成就了一个角色。”类似的“毁容”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已经有过,秦昊硬把原本帅气的形象变成了剧中秃顶的张东升,也用演技和实力诠释了真正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份敬业和舍得,在“颜值即正义”的某些奇怪风气之下,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漫长的季节》剧照
这本不是多大的事情。一个演员,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而尽到自己的最大本分,其实跟医生尽心治病救人、老师认真备课教书没太大差别,都属于敬业,是各安其位、各守其责、各尽本分,是最基本的范畴。正是因为有无数的人各司其职、敬业爱岗,各行各业才得以有序发展、持续进步。比如,最近某京剧演出现场出现了武生演员在台上掉了裤子依然坚持翻跟头的事情,台下并未出现讪笑或起哄,反而以阵阵喝彩和掌声给予了鼓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对演员“戏比天大”的敬业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谁也控制不了意外,但坚持和坚守职业初心令人敬重。从秦昊“毁容”到武生演员“出糗”,不经意间重新定义了演员的形象,即将自己真正融入到专业行业当中,才是演员更好的形象。
作为经常亮相各类场合或参与形象代言的公众人物,演员往往爱惜和维护自身形象。在商业文化愈趋发达的当下,好的形象大多意味着更易被发现、被包装和被商业化,以致“颜值”也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热词和娱乐指标,直接关系到演员和投资方的利益。一段时间里,银幕荧屏上到处充斥着各类帅哥美女,仿佛演员的形象好不好就是颜值高不高,仿佛维护形象就是要做好美颜和修图。这种表面化、娱乐化的现象,或有相应的文化消费逻辑,却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比如,个别演员不再注重弘德修艺,不注重体验分析和研究人物,甚至剧本都不好好读,全程一张脸,全靠后期修;一些粉丝面对偶像出现的失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行为,完全以颜值为正义,不辨是非,扰乱公序良俗。这些现象或误区,本质上都是对演员职业身份的偏离,是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裹挟下对演员形象的浅表解读。
不知不觉中,在演员维护自身形象和塑造角色形象之间,隐隐似乎产生了某种悖论。比如,有的演员素来以偶像派或某类型形象示人,突然要以颠覆性的形象出现在某部作品当中,于是产生了选择焦虑。这很正常,但也可能是一个隐含挑战的机遇和跃升。比如,同样在《漫长的季节》饰演角色的范伟,跳出喜剧的路数而演出中年悲情人生的挣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本身就说明了演员形象从来都是非常丰富立体的,而越不受缚于外观形象、越注重内在修养的演员,往往也戏路越宽、艺途更广。同样,那些热心于公益、不顾平日里靓丽光鲜的形象而冒风雨、趟泥水奔走在救灾一线的演员们,谁又会说他们的形象变丑了呢?恰恰相反,褪去“星光”的他们反而更质朴、更有温度、更加可敬可爱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内在修炼对外貌依赖的胜出,体现了“大我”对“小我”的绝对自信。
归根到底,演员的形象是由他(她)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以及对行业乃至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美颜和修图不可能成就好演员,摆脱“形役”而进入专业范畴,虽然是初始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梅兰芳先生为了排练最后一出戏,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好几个小时;在拍摄电影《流浪地球2》时,已68岁的李雪健在寒冬中坚持不用替身、亲自上场拍淋雨戏。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令人敬佩和感动。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舍我忘我的形象,又岂是锱铢必较地纠结于“帅气靓丽”可以媲美?蓝天野先生常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倘若套两个字,其实说“没有丑角色,只有丑演员”同样成立。像秦昊“毁容”,哪怕不用什么高词大调,仅凭他懂得舍自我而成全角色,至少就说明他是一位好演员、一个帅演员。这比某些戏外耍帅、戏里拉胯的演员好多了。
内涵之美、气质之美、品德之美、修业之美,往往贯穿于演员弘德修艺的全过程,融汇成演员的丰富层次和内在质感。在笔者看来,作品是演员的立身之本,人物是演员的最佳代言,颜值从来都不是演员形象的可靠注脚,尊重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注重崇德尚艺、弘德修艺,用心用情用功于作品和人物才是行稳致远的通途。
(作者:郑荣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