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去低俗化与文艺评论的正本清源(颜同林)

2022-04-01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颜同林 收藏

文艺创作的低俗化现象,以及文艺评论对低俗化的抵制与评论乏力等症候,由来已久并呈现出盘根错节的状态。在新时代文艺大局下,我们必须直面这一棘手问题。

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像镜子一样决定了文艺的芜杂多变。现实生活是美丑并置、高雅与低俗并存,文艺的低俗现象,或者以通俗之名大行其道,或者以低俗可憎的面目存留于一时一隅。从字面来看,低俗文艺是低级、俗套、庸俗的文艺,尽管口碑不佳,但它往往有隐身的本事,低俗的文艺会以伪通俗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夹杂在大众文艺之中最终总会露出不堪入目的面相。低俗文艺有明显的表现,比如庸俗、低下、低贱的主体思想或观念,胡编乱写、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生产方式,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搜奇猎艳等低级趣味。文艺创作中类似这些不良现象或交叉性的表症,让广大受众审美接受时轻则浪费时间,混淆视听,没有营养,重则如同吸食有害无益的精神毒品,纷纷被它分泌的毒素所伤而难以自知。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

文艺低俗化的现象长期存在,虽然不可能将它全部消灭干净,但不应该助长其野火烧不尽的气焰,更不应该为低俗文艺喝彩和辩护。至于低俗文艺时不时泛滥开来,则更加催人反省,需要格外引起重视。低俗文艺之所以时有泛滥,部分原因是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妥协、给它让路,可谓良木除去而野草疯长。低俗的文艺一旦成为气候,到处蔓延开来,一方面影响文艺的生态与标准,让受众久居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趣味会大为扭曲,另一方面受众的不自知或不能自拔,也会无限扩张低俗文艺的领地,形成恶性循环而影响更为恶劣。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意味着就要去无原则地“迎合、媚悦”,恰恰相反,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面对文艺的低俗化现象及其表现,文艺评论必须有所为,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站在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角度去正本清源。

首先,去低俗化的文艺评论所能借助的思想武器,关键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一方面的精辟论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到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虽然字面上没有涉及文艺的低俗化,但在方法论上非常适用。比如对大众文艺的肯定,对文艺普及后如何提高的期待和路径,对暴露文学的尺度和对象,对文艺评论作为利器的作用发挥等便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时,期待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诸如此类观念,都是新时代文艺评论所倚仗的思想武器。其次,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不能缺席,时刻必须在场,在夜晚也要像猫头鹰一样。比如若干年前,在文艺小品领域中的一些小品得到普遍激赏,哪怕其内容是取笑残疾人士、赞赏骗子伎俩,因为收视率高,蒙骗了观众,让观众乐在其中而浑然不觉。文艺评论由先前的麻木、帮闲到后来不断反省,这一类小品也逐渐得到清理。又比如自媒体时代,低俗之风盛行,色情、暴力、欲望化书写满屏皆是,典型的如网络小说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走势。细细一看,以通俗、大众化之名行文艺低俗化之实,追求单纯的感官娱乐,追求虚幻、虚无,无疑是软化人的精神品质的精神鸦片。对这一现象曾经文艺评论表扬的多、欣赏的多,批评的、反对的少,这一切都说明了文艺评论仍未时刻在场,姿态仍未端正,需要大力加强。再次,积极建构文艺评论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正视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比如,一些文艺评论机构苦于没有组织、没有经费,缺乏执行的综合的力量;一些评论工作者出于种种原因对低俗文艺装聋作哑;一些文艺评论发出的声音得不到重视,如泥牛入海,淹没在电视、网络良莠难分的汪洋大海之中。

2021年8月,中宣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视与期待。《意见》提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面对低俗文艺而言,文艺评论要把好前进的方向盘,行进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以“剜烂苹果”的精神对低俗文艺进行限制、剔除、扭转。去低俗化,是文艺评论的时代使命,让低俗文艺逐渐萎缩,逐渐失去发展、生存的空间,文艺评论大有可为!


(作者:颜同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党的领导与延安文艺的崭新形态(颜同林)

《花繁叶茂》: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的历史影像(颜同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