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了解“圈群”互动 做好新媒体平台文艺评论工作

2023-11-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紫薇 收藏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文艺评论的平台不再单一。我们很容易看到,所谓“评论”,可以即时出现在作品的评论区、弹幕区,比起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写作,它更精炼、更即兴、更具体、更直接也更“碎片”,而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它具有十分突出的互动性。这些新媒体平台上的作品点评、点赞或“吐槽”,或许显得不够专业,但依然有着文艺评论的很多特征和批评的功能属性,同时,也对专业的文艺评论构成了直接的影响甚至具有一定的挑战。

首先,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文艺评论具有即时性。用户喜欢以文字表达随感、获取情感共鸣,也以更多样的方式真实亮明自己的态度,试图引起更快的反馈。学者李明泉认为,他们通过收藏、打赏或推荐等方式来帮助新文艺创作者获取流量,或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即时评论、即时上传、即时传播,主动大量转发扩散评论观点或“金句”;或在评论区提出质疑,或直接在平台上以反对甚至拉黑等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相比较而言,以往的专业评论,因为强调理论的支撑而显得更具有专业性,因为更强调在同类作品脉络谱系中的比较价值而显得更具普遍的建设性,但这样的一篇评论文字从写作到发表,一方面过程偏长,往往热门热点已然时过境迁,另一方面受众有限,往往不能传达到同一的关注群体,从而减弱了针对性,致使效用降低,显得水土不服、目的缺失。

其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文艺评论更具体、精炼。受平台字数的限制,逻辑层次丰富的长篇大论式的评论不利于及时阅读并快速传播,实际上“用户”更乐于接受简单易懂的点评。问题在于,在紧随当下热点、对作品进行评论时,评论者往往既要斟酌用词、谨慎落笔,又要在短时间内以精炼的文字直截了当地陈说己见,既要速度又要不失深度,既要专注于“点”又要兼顾现象,颇有难度。

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文艺评论的显著特征是其互动性。每个平台上的在线用户,既是作品观赏者,也是评论参与者,可以与作品创作者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用户会自发地因为观点相同或相近聚集在一起,形成“同好圈群”。在圈群内,评论观点能够充分交流,并且产生交互影响;同时,大家认同的“意见领袖”的观点也会影响圈中其他人的判断。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新媒体的互动性是把“双刃剑”。互动带来的讨论度与阅读量是巨大的,与评论区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运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句或有争议的评论,能够引发网友们成百上千条的讨论与转发。新媒体平台的创作者更注重商业利益与市场,已经拥有了具有黏性的粉丝圈群,更会在一次次的舆论热点中圈粉固粉。许多新媒体账号运营的评价以阅读量为指标,为了阅读量,一些用户利用“标题党”“狂欢节式评论”制造反转炒作,甚至“吃人血馒头”,虽然收获了流量,却丧失了客观性与道德。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互动对未成年人用户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还有一些“金V”用户与作品宣传方达成某种协议,付费宣传或甚至发布付费差评,这种所谓“权威用户”发布的带有金钱交易性质的评论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评价。

深入了解一个新媒体平台,需要了解其运营策略、受众的喜好倾向、内容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我们应该鼓励专业的文艺评论者放下身段,主动进入网络评论平台的现场,尽管这是有相当难度的。事实上,有些评论家曾经试图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方式去“接地气”,却遭到网友们出奇一致的反对与批评。而不少所谓的“意见领袖”,喜欢用“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充当自己狂欢节式评论的挡箭牌,不顾这些批评产生的不良影响,而真正具有推进作用的专业文艺批评则少之又少。这种错位现象并非罕见。在我看来,专业评论工作者要适应新的媒介形态,要在花费时间熟悉新媒体平台的前提下理性进入,更要下沉到用户圈群中,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了解大多数网友即便是在插科打诨中也仍然保有的底线原则。只有学习新方法,才能运用新方法。

以微博为例,个人注册的账号发表文艺评论,往往得不到平台的推送,局限于平台算法,很难进入大众视野,往往只在特定用户群中传播。在众多文艺评论中,受众支持率高的仍为有见地、观点鲜明而公允的专业评论,但对专业人士的认证则需要一定的门槛。“金V”是微博各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认证用户,“金V”用户的文艺评论往往更能够影响关注他们的用户对作品的评价。从普通用户到“金V”用户,有阅读量与粉丝数的要求,并以30天为周期计算。如果是从零起步开始经营一个微博账号,需要投入许多精力甚至金钱,但结果可能还是得不到阅读量的回报。

除了“金V”认证,用户可以添加自己的真实信息,将账号与真实身份公开绑定,经过这样认证的用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其在某领域内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他用户对同领域专业人士的看法。用户一旦认证了真实身份,任何发言都会关联到真实身份,而越是拥有浏览量的“金V”越容易遭到网络暴力或是私信轰炸。同时,围绕“金V”用户产生的圈群存在观点对立现象,“金V”用户也往往在圈群争论中被翻旧账,其曾经发过的博文容易被当作争论的论据。“金V”用户也可能会被催就舆论热点事件进行表态,而一旦权威或专业性的评论出现错误,新媒体平台上追随者的信任就会出现裂隙和滑坡,而攻击者会截图评论转发进行攻击,以消解其评论的权威属性。一些知名大V都提到过因为运营新媒体账号而承受来自网络与现实的双重心理压力。

个人用户发出不同声音后,会被反对者用各种方式利用平台规则加以攻击,这样,反对的声音被消减甚至被转移话题。即使是权威用户,其他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拉黑或者屏蔽。学者阎国华、韩硕认为,自发聚合的网络圈群不仅隐蔽地表征了相似个体的价值判断逻辑和意识形态倾向,还会在圈群中心的牵引下逐渐强化相似性相对于价值认同的主导性意义。这就意味着,网络圈群对文艺评论引导大众审美、提升创作质量等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微博作为运营十多年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用户占据了文艺评论的生态位,其中也有部分非专业的“意见领袖”发布的评论能够得到大量粉丝的认同与共鸣。相对而言,作出专业文艺评论的“金V”用户,其阅读量和粉丝数都不占优势。

因此,面对新情况,新媒体平台的文艺评论如何在这些“意见领袖”中争得一席之地?

评论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和参与。依据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专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所以要了解新媒体评论生态、圈群如何运作和维系、“意见领袖”在圈群中的引导作用,提升自身新媒体账号的综合能力,获得网友的认同,适当运用官方媒体“引流”专业的文艺评论。

新媒体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助力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目前网络文艺评论批评太少,赞美过多。有的传统批评只顺应舆论走向,在认为作品大众口碑下跌时才敢进行批评;有的批评不出“圈子”,在传统媒体上仍然是一片祥和的夸赞,不能引导大众评价;有的批评甚至是“收钱办事”。新媒体文艺评论不能被流量裹挟,要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促进文艺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发展。

网络文艺评论阵地需要理性权威,更需要正本清源。文艺评论的正常表达不能被平台掣肘,需要完善的网络算法与大数据评价,要加强网络水军治理,提高版权意识,打击“二次加工”和“搬运”,鼓励文艺评论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各方合力,在良性互动中共建网络文艺评论的良好生态。


(作者:张紫薇,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


延伸阅读:

新媒体平台“文学场”如何影响当代青年阅读

充分运用新媒体阵地 开创文艺评论新局面(胡建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