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全国各地美术专业院校的毕业展相继举办,不同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展示,这是三年之后的现场“阅兵”与焕新亮相,使“毕业季”的观展潮和青年学子群体艺术展示的盛况,重新回归美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视野。毕业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如何凸显“现场”的力量?作品如何在形式和观念上“出新”?哪些题材风格更为新一代的社会受众所认同和接受?作品展示为年轻的艺术学子带来了哪些实际影响和收获?这些都成为南北各地新一季美院毕业展上人们关注的课题。
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各大美院及综合大学美术院系为代表,以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为主体的毕业作品展,从不同面向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美术学子的当下创作生态、价值趣味与精神风貌。一方面,从本科毕业展来看,“00后”一代的创作正式进入学院美术生态的视野,展现出新一代艺术创作者更为注重个体化、私密体验、独立意识与想象力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以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壁画等传统造型艺术学科为主体,年轻一代美术创作者在修炼夯实造型基础的前提下,在对于关注都市生活、青年状态等主题的现实表达中,或在创作手法上融入超现实和表现性因素,或在媒介与形式上追求新变,“求新”意志和创新表达成为不同院校毕业季的共同旨归,在经典艺术形式和时代观念之间完成迭代与超越,成为大多数美术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目标。
2023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研究生毕业展现场(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今年毕业季琳琅满目的美术与设计专业作品中,“自说自话”的青春状态和主体经验的宣示,与寻求共鸣的社会省思相互补充和混搭;愈发强化的个体意识和独立创意的涌动,与探寻公共性的社群功能相互补益和激发,共同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趋向。其中,很多毕业作品在创作手法、展示策略上也显现出一些相似特征与相近规律:
其一,商业化与衍生宣传的附加。在各美术院校的毕业展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毕业展看成是一场从校园生活向社会职业转换的重要契机和平台,也更加重视借鉴多种方法宣传推介自己的作品。如很多毕业生在主作品之外,还专门设有衍生品“摊位”,将印有作品图像和二维码的明信片、微喷版画等衍生品,同样作为作品展示的一部分。这种注重作品立体呈现与交互体验的方法与现象,也成为自媒体时代青年艺术展示与推介的一种必然延伸。
其二,潮玩化与青年文化的共生。青年流行文化的视觉语汇,与题材上的“二次元”、青年亚文化趋向相结合,促生了造型艺术、设计艺术等学科的多元表达。与“潮玩”文化趣味、个人视觉符号的盛行相对的,是对于经典性和严肃意义的消解,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绘本专业在内的很多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更加倾向于对个人记忆和日常感受,或相对封闭的青年一代经验共识的呈现,也因此更加显现了崭新的代群特征。而很多作品开始注重创作手稿和创意过程的展示,也标志着青年创作者们正在寻找自我意识和珍视个性风格的创作状态的开端。
其三,数字化与新媒介艺术的主流登场。影像媒介、公共视觉与架上绘画语言的混融,及以综合材料展现不同材质的质感实验,使很多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综合性与互动性特征。以写实油画、工笔重彩、黑白木刻、写实雕塑等为代表的传统造型艺术语汇,与具有都市象征意涵的当代视觉符码相互组构,一方面显现了当代艺术的跨界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造型艺术当代观念表现的疲惫与无力。诸多年轻艺术学子缺乏创作经验,和造型艺术基本功的不足,也放大了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与颓态。
“迭代”本作为一个计算机算法和科学概念,是指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在用迭代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直接或间接地不断由旧值传导递推出新值的变量,即“迭代变量”。新一年的毕业展所显现出的代群特征与“迭代变量”,恰好呈现了传统学院艺术形态在不断积淀中吐故纳新、自我更新的过程,而由此带来的不断递推的革变,也正是新时代学院美术创作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于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科研处负责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