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学评论要有底气、接地气

2018-12-14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黄发有 收藏

  质量是文学的生命线,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引领作用,文学评论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评论家是文学作品的质检员。当前文学作品数量快速增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及时、公正的文学评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学评论要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必须确保自身的艺术质量。首先,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浓厚的历史感和敏锐的时代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杰作、去除糟粕。如果评论者自身修养不足,就容易说外行话,不辨妍媸,缺乏说服力。因此,评论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与新时代新文学共同成长,避免以陈旧眼光看待新生事物,避免对新的审美元素和新的审美方式冷嘲热讽,避免以自身的偏见排斥文学的创新。

  其次,评论工作者应当排除私心,以责任心守护文学理想,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新世纪以来,商业化环境刺激了友情批评和“酷评”的生长。一些评论家禁不起诱惑,甘愿充当文学炒作的工具。另一些评论家扭曲了批评标准,以骂声引发关注。如果评论者自身把关不严,名利心膨胀,粗制滥造,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只会破坏文学生态,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在阅读评论文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作者其实并没有认真阅读文本。当作者没时间深入阅读又不愿意保持沉默,其观点往往拾人牙慧、了无新意,而且很容易出现误判。评论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审美体验出发,与作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以充满温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公允地判断作品的价值,对文学创作进行初步的筛选。

  再次,评论工作者应当对文学创作保持尊重和耐心,理解其中的甘苦,建立“同情之理解”。铁凝在回忆自己与编辑家张守仁、章仲锷的交往经历时,谈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把作家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笨花》出版之后,章仲锷专门给作家写了长达6页的信件,其中既有充分的肯定,也“找点小疵”,指出了一些错字。在果戈里发表《与友人书信选》之后,别林斯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并没有因为与果戈里的深厚友情而放弃原则,也没有陷入意气之争,而是充分尊重对方,就事论事。正因为坚持独立的价值标准和艺术理想,别林斯基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从容不迫,以理服人。

  新世纪以来,文学评论的学院化趋势较为明显,一方面文学评论的学理性增强,行文日益规范,另一方面文学评论逐渐疏离动态的文学进程,向文学史研究靠拢。文学史研究面向过去,文学史家对文学史进行严谨、系统的整理与分析,而文学评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应当具有与文学创作同频共振的激情。当评论者背过身去,关起门来,批评的活力必然受到抑制。文学评论的文体难免变得僵化而单一,“学报体”盛行,每篇文章都要穿鞋戴帽,篇幅越来越长,引文越来越多,不少文章的目的只是凑数,作者可以在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审中挣“工分”。有时看完一篇绕来绕去的万字长文,发现文中堆砌了很多人的观点,就是不清楚作者自己想说什么。由于艺术敏感的匮乏、迟疑症和学究气,不少文学评论在进行机械、重复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现场严重脱节。这样的文学评论自说自话,无法与文学创作相互激荡,就像脱离了土地的树木,无法从大地中汲取营养,更无法改善周围的环境。

  文学评论接地气,就是要深入文学现场,直面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倾听文学的时代脉搏。以网络文学为例,一方面是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评论的严重滞后。一些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对网络文学怀有较深的偏见,认为网络文学等同于垃圾,没有研究价值。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在数量、质量方面都有欠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网络文学整体态势的把握较为薄弱。文学评论应该打破既有的框架,直面新的挑战,拓展新的疆域,才能激发其创造热情和创新潜能。

  在评论的文体选择上,应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保持文体的自由度和鲜活度。文学评论作为一种小众化文体,其读者范围本来就较为狭窄,如果评论者一味卖弄专业术语,连作者自己都似懂非懂,这就是存心让人看不懂。不止一次听到一些基层写作者的讨论,他们说越来越不喜欢看专业性的文学评论,而是喜欢阅读与文学有关的网络跟帖和自媒体留言,这些跟帖和留言三言两语,往往是言说者的真情流露,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之词,但能够真实反映网友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机智、迅速、活泼的反应,恰恰反衬出了专业性的文学评论的迟钝、摆谱、呆板。

  如果文学评论能够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有利于改进文风,扩大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促进文学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体式多样,序跋、书信、笔记、批语形态各异,精妙的评论言简意赅,有声有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寥寥数语尽得风流。评论者不能故作高深,一味地模仿佶屈聱牙的翻译腔,应该接续传统文脉,向传统文论学习,形成独特的批评个性与文体风格。而且,评论不妨写得短一些,少一些虚与委蛇的客套,少一些无关痛痒的敷衍,多一些不吐不快的直言,多一些精准点穴的真话。

 

  延伸阅读:

  文学评论40年:深入现场 直面问题

  “草根文学评论”的类型和走向(廖令鹏)

  在场的诗学:也谈文学评论的有效性问题(王洪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