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艺评论的锣鼓

2020-12-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项筱刚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2-16&page=3&detailId=%E6%96%87%E8%89%BA%E8%AF%84%E8%AE%BA%E7%9A%84%E9%94%A3%E9%BC%93

 

  如果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那么文艺评论则是文艺的锣鼓,为党的文艺事业既鸣锣开道,又激浊扬清。从某种程度上说,激浊扬清或许比鸣锣开道更有社会价值——“致用”和学术价值——“求实”。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因为有温度。“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在当下为何少见?众所周知,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换言之,“有温度的文艺作品”需要有风度的文艺评论。然而文艺界不乏“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的评论,缺乏既展示评论家翩翩笔风又足显君子之风的评论。什么时候有风度的文艺评论成为文艺界的新常态,什么时候“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便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优秀作品须“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并“引起人民思想共鸣”,实际上再度涉及了文艺该如何为人民服务。在现实文艺生活中,一些作家艺术家自言自语、自说自话、顾影自怜,认为“人民”是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显然这是掩耳盗铃、聊以自慰。试问:如此理解“人民”的作品,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并引起人民思想共鸣吗?

陈曦《浩气长存》

  正如作家艺术家渴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洛阳纸贵、万人空巷的社会反响一样,评论家也期待借助传媒的力量与读者建立起穿越空间的交流。换句话说,评论首先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而当下一些评论似乎与此背道而驰——写给作家艺术家或创作委约方、主办方看的,自然也就将广大读者置于脑后了,甚至是忽略不计。客观地讲,如是评论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的话,可能仅剩下“表演”“吹捧”与“造势”的“价值”了,好像是什么都说了,其实啥也没说,令人读后不知所云。

  毫无疑问,“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是文艺创作避免“雷同化”、摆脱“模式化”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近年来文艺创作的跟风现象——不论是舞台艺术创作,还是影视剧创作,但凡有一部略有新意的作品涌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番东施效颦、复制之作的纷至沓来,尽管其初衷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寻找一丝成功的契机,但客观上造成了审美的疲劳、视听的排斥、题材的撞车、手法的单一之效果。无数创作现象告诉我们:“一格”“一态”“一尊”只能使创作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短。当然,创作之所以如是,与评论的失语、缺席有一定的关联。评论为何失语、缺席?因为评论同样存在着“一格”“一态”“一尊”的现象,同样存在着“雷同化”“模式化”的“歌德派”。当“歌德派”成为评论舞台的主流话语权威之时,创作想“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都很难。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不仅针对文艺创作,同样适用文艺评论。

  如果说创作是作家艺术家的一幅“自画像”,评论则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理论上讲,如“自画像”是“小桥流水”的静态,“镜子”里是不可能看见“飞流直下”的动态;同样,如“自画像”是“小家碧玉”的腼腆,“镜子”里亦是无法变成“大家闺秀”的端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功利心驱使,一些文艺评论已然挥手告别昨日之“利器”,屡屡可见视“小桥流水”为“飞流直下”的奇谈、视“小家碧玉”为“大家闺秀”的怪论,更不敢奢谈评论的“主体性”。

  实事求是地讲,文艺评论“镜子”作用的削弱,与“批评精神”的流失不无关系。所谓“批评精神”,即评论的“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评论家依据文艺评论独特的客观规律,积极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充分凭借自己的审美判断力,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爱之不溢其美、憎之不增其恶,说真话、传真情,从而在评论领域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然而,近年来囿于文艺界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的一些浮躁因素,文艺评论中不乏剑走偏锋、点到为止,甚至口是心非的代表作。此举表面上看不过是营造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之“温馨”氛围,然其在骨子里“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使得文艺评论彻底“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从长远看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中国文艺的锣鼓遂敲响。与文艺创作的“有‘高原’缺‘高峰’”的锣鼓相比,文艺评论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的锣鼓也已同步敲起来了。

  虽然6年来中国文艺评论堪称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然而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倡言的“说真话”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前不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更是为文艺评论工作勾勒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打开了未来15年文艺评论的远光灯,明确了文艺评论翘首以盼的远景目标。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文艺评论的事业将蒸蒸日上!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文艺评论的锣鼓会更加喧天!

  (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项筱刚,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全媒体时代 艺术创作与评论的张力还有多大(周由强)

  文艺评论要为创造经典保驾护航(周思明)

  评论的魅力值(洪兆惠)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