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文艺之旅|上海,金秋,赴文艺的约会

2017-10-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卢雪菲 收藏

  2017年国庆前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中国文艺评论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评论”“艺评中国”等)面向广大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及文艺爱好者发起了“文艺版旅游攻略”征集活动,陆续收到包括关于西藏、开封、云南、上海等祖国各地的文艺旅行记,我们择优刊发,以飨读者。

 

 

  关于旅游这件事儿,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的口号是:

  旅行也要有文艺范儿

  让生活更艺术,让旅游更有趣

 

  原题:上海的黄金时代

  十月的上海,对于外乡人来讲,除了站在听都听熟了的租界与外滩上,望着笼罩在桂花香中波澜不惊的黄浦江之外,总还是想体味一下这临海之城的时尚。于是,在湿润的空气中,俊男靓女们从江边走下来,一心想着和南京西路伊势丹那旧时的日式风情见上一面。途经静安寺,被辉煌的肃静吸引,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久光百货门前的感应洗手液。落雨的天气,洗干净了手,推开门,坐下,是冒着氤氲之气的瓷质小火锅。暮然回首,玻璃门外,鲁迅先生旷世的声音飘进耳鼓。秋日的雨中,等待的,是同文艺的一场约会。正是这一场盼望已久的约会,所有的心事、故人、一一浮现,人生中值得珍惜的场景,穿越浮世,刻骨铭心。

  亦是这样一个雨天,萧红和萧军共同撑着一把伞,在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下笔大气、挥毫泼墨的东北姑娘萧红,见到浑身散发着江南儒雅之风的鲁迅先生,她拘谨地拿出自己的手稿。此时的鲁迅先生,反倒毫不犹豫地从衣兜里掏出钱币,放进萧军手中,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告诉萧军:你们现在需要这个,萧红的手稿,我会想办法帮忙出版……

  1934年6月,萧红与萧军

  上海,对于萧红来说,是有着知遇之恩的。在萧红之后的文章中,回忆起第一次去鲁迅先生家,她写道:“夜深了,在落雨,我们起身告辞。”在黑龙江,一定是讲“下雨”的,只有在江南,吴侬软语,讲的才是“落雨”。上海的雨,已经融入了萧红这个敏感的东北女子心里。

  愚园路的瓷质小火锅,温暖,清透。放下筷子,跟着鲁迅先生去一趟四川北路,一定会被鲁迅先生的侠客剑心深深感动。

  从四川北路出来,隔壁就是上海旧里多伦路。

  多伦路145号,曾经是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一群穿着民国校服,长发飘逸,面容娇好的女孩子,各自端着脸盆,一边嬉笑打闹着,一边在券柱外廊上,晾晒着洗得发白的衣服。

  多伦路189号,是那个在历史书上相逢,文雅而又充满魄力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副总指挥赵世炎的寓所。请在多伦路放慢脚步吧,细细聆听这里昔日的文艺音符奏出的时代乐章。木刻的版画上,映出的,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早春二月中的柔石、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叶圣陶、鲁迅先生和陈赓站在一起、郭沫若先生也在……

  然而,端木蕻良却没有来多伦路,阴雨中,他在陪伴着艰难日子里的萧红,此时,萧军去了延安。年轻的朱亚文,本是《闯关东》和《红高粱》里英气逼人的汉子,到了上海,遇到萧红,便不由自主地成了深情如水的端木蕻良。端木融入到上海的雨中,任由萧红的身上还烙着萧军的烙印,他的眼神仍是无法从她身上挪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走出多伦路,呼吸一口带着黄浦江潮湿的空气,恍如隔世。走过石库门博物馆,一大会址与新天地出现在在平行时空的两条街上。

  从一大会址走进去,红色的印记敲响心底。穿过一大会址,走出另一扇门,便是走了整整九十六年,这一边的门外,便是如今最最新潮的新天地。回到今朝,2017秋冬季的风尚,迎面扑来。携手朋友,既然来到了新天地UME,看一场张艾嘉导演的《相爱相亲》,才算是真正来了一趟上海。

  图文:卢雪菲,上海戏剧学院 博士研究生

  选编:艾超南,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辑

  

摄影微评: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摄影微评活动参赛作品

  《醉美上海》翟建强

  2017年8月14日摄于上海金茂大厦

  使用佳能EOS 5D拍摄

  作者微评:

      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喜欢拍摄它的城市风光,尤其是夜景。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城市,你会发现它不一样的美。而这种美最能打动人,最容易让人沉醉其中。

  这次上海之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拍摄这样一张上海的“证件照”。

  我在上海待了半个多月,但是天气都很一般,只有这天的天气很不错,我没有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以偿。

 

  “我眼中的美丽中国”摄影微评活动参赛作品

  《上海的早晨》耿开赣

  使用华为手机拍摄

  作者微评:

      这是一张上海大都市司空见惯的晨景,高楼林立的城市在晨辉中醒来,预示着从沉寂中又将恢复为喧嚣。而晨练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按着自己的节奏,进行着舞蹈健身,呈现出悠闲的生活气息。

  照片的主体是人,背景是城市高楼。迅速变大变高的城市,给人的印象是冷漠和压迫感,衬映之下,人似乎很弱小,但始终能保持自己既有的生活方式。

  这不禁让人感叹生活的美好、人性的坚韧。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中国文艺评论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评论”“艺评中国”等)期待您的文艺版旅游攻略。欢迎原创图文稿,稿费等着您哦。请发网站邮箱:wyplzg@126.com。

 

延伸阅读:

      “评论家眼中的美丽中国”摄影微评活动,火热征稿中

      摄影微评征稿,定格“美丽中国”

      你创作摄影微评,我支付数万元稿酬

      爱与自由,那不过是我们对西藏的向往?

      西藏想象

      地域也有传记,文艺版旅游攻略来了

      国庆中秋长假将至,期待文艺版旅游攻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