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文艺之旅 | 福建民间信俗节庆

2017-11-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徐希景 收藏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大部分区域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阻碍了福建与外地的联系,使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与外邻相对隔绝的半封闭状态。福建原住民在秦汉之前有着自成体系的民俗,例如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至今还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在福建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打石佛

做大福

祭祖游神

妈祖巡香

僮身祈福

  秦汉以后,中原汉文化逐渐向东南沿海扩展,汉族民俗传入福建与闽越族融合,来自不同地方汉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民俗相继进入,在与当地民众的融合中,部分习俗也相互影响和融合,并传承至今。正是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福建的民俗节庆异彩纷呈,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也成为福建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福建各地的民间信仰丰富多彩,除了佛教、道教的传统节日外,还有闽王、保生大帝、五灵公、大众爷、妈祖、陈靖姑、李三娘、林九娘、孙大圣等的信仰;既有体现农耕文明的祭“五谷神”、“崇蛙”节、抢酒节、抢豆腐、闹春田、打泥佛,走古事,也有跟渔业有关的妈祖信仰、烧王船等,还有为纪念各地历史事件或历史上一些人物为民除害而每年举行的纪念活动。再加上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使得福建的节庆异彩纷呈。这些信俗节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也成为福建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抢溪粥

天官降幅

闽王巡安

天香巡境

烧王船

请香

关圣巡游

卢公赐福

  福建在海外移民众多,这些信俗随着福建移民漂洋过海,带到海峡对岸、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如闽台两岸对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都有着共同的信仰,烧王船、遊神、打炮仗等很多民俗活动仪式接近。共同的信仰有助于增强了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福建移民与家乡血脉相连的情感,加强海内外宗亲凝聚力和亲和力。

  福建民间信俗节庆是福建农耕文明和海洋渔业的缩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们以祭祀神灵为牵引,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是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态,在娱乐中承载着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文化认知、族群认同、家系传续等社会功能,成为增强华夏子孙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与文人文化一道传承着中华文化传统,成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辉煌历史。

  当今,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耕文明时代形成的这些信俗节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迁徙,逐渐地被同化或消失。因此,拍摄并留存这些影像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意义。《福建民间信俗节庆》项目以福建各地融合岁时节庆和宗教祭仪为一体的民间节庆为创作主题,在收集整理各地有代表性、仪式独特的信俗节庆的历史典故和由来的基础上,在节庆举行期间到当地采风,深入村民中采访,全程跟踪拍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让后人了解并记住这些传统的民俗节日,留住乡愁。

走古事

抢溪州

三圣王巡境

跑菩萨

闹春田

滩涂耕耘

《滩涂耕耘》(摄影作品)/徐希景    载于《中国文艺评论》杂志2017年第9期(总第24期)

徐希景照

作者:徐希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面向本土的“潮州情结”:观看《潮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集》

      赏析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软硬兼施”的民俗(刘巽达)

      索久林《摄影艺术通感》等新书快递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