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评谍战剧《风筝》:信仰与情怀托起的历险人生(周思明)

2018-01-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周思明 收藏

  电视剧《风筝》在讲好故事、塑造人物之外,还致力于某种哲学观念的提炼和升华,它试图探讨人何以为人,一个人为何会是“这一个”,这个人的信念是否符合人的本质需求。基于剧作的构思,主创者在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深刻隽永的哲学观念——信仰。对一个人来说,信念到底是不是本质需求,这比身份是否暴露更为重要,它使全剧的焦点发生转移,也使观剧者的紧张感更为强烈。

  热词:谍战剧 《风筝》 信仰 情怀 历险人生

  在谍战剧热潮逐渐平息的时候,电视剧《风筝》却在不经意间悄然亮相荧屏,而且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这得益于于该剧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风筝宣传图

  该剧以核心人物重庆军统王牌特工郑耀先铺开全剧故事。郑耀先的形貌特征和公开身份是一个看去狡黠机智心狠手辣的军统特工,但其实是潜伏在军统内部的共产党特工“风筝”。为了能像一把尖刀始终插在敌人的心脏上,在最关键时刻给国民党反动派致命一击,郑耀先不得不隐身为自己同志眼中人人得以诛之的军统“六哥”。上线的牺牲让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他化名国民党留用人员周志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为党组织提供重要情报。在“风筝”的身份被组织证实后,郑耀先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协助公安局破获多起潜伏特务组织。在三十多年的情报员生涯中,他长期被敌人追杀,忍受着妻离子散的痛苦。

  《风筝》的故事不算新奇,讲述的是柳云龙扮演的“风筝”郑耀先或周志乾,作为地下党员历经风险,为了党和人民的至高利益勇于履险的故事。但郑耀先既不是由于爱情的力量从国民党军统变为共产党特工的“余则成”,也不是与假扮其妻的女报务员一道同敌人周旋并不得不忍痛看着原配妻子在自己面前被枪决的“周乙”。

风筝宣传图二

风筝剧照一

风筝剧照二

  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背景下,电视剧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值得评说。“风筝”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是把身边人物韩冰、宫庶、袁农、马小五、林桃、延娥、高君宝、赵简之、四哥、田湖、周乔等串联起来的核心人物。在那个疯狂的时代,每个有信仰有情怀的人都呈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立场。但最为让人难忘和感动的是,主人公郑耀先以代号“风筝”隐身军统且身居高位,却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他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无法自证其共产党员的身份,但凭着一腔热血、高远情怀、崇高信念,在隐蔽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做出了重大牺牲,也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

  《风筝》一反既往谍战片的叙事套路,不是一步步增强故事惊悚的程度,也没有让主人公的处境变得多么诡异迷离,而是在一开始就亮明郑耀先的身份,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境地,给观众带来巨大压力和强烈震撼。

风筝片段

 

  故事是一个外壳,情怀、信仰是《风筝》及其主人公形象塑造所要致力表现的核心指向。“风筝”身为一个多面受敌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与组织失去联系后坚持工作,又在革命胜利后继续在地下战线默默无闻地工作。他的传奇经历,凸显了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的正义、光荣与崇高。郑耀先这个表面沾满鲜血令人恨得咬牙的“军统六哥”,实际却是隐蔽极深的共产党人,哪怕在与组织失去联系时依然初心不改……谍战剧的特点决定了《风筝》较强的故事性。

  乍一看,《风筝》刻画的地下工作者郑耀先,与以往谍战剧中忠诚、智慧的主人公并没有什么差异。但随着剧情的推动,郑耀先被不断置于更加尴尬艰难的处境,一次次经历情感和信仰的撕扯纠葛,隐蔽战线的残酷性、地下工作的复杂性甚至行为与信仰的复杂关系,也由此得到深刻而生动的体现。我们在剧中看到,郑耀先从隐姓埋名到自认身份,再到重新投入工作的历程,生动还原了许多无名地下工作者在1949年前后特殊历史阶段所经受的严峻考验,而他最终含泪向组织袒露身份的情节,更让观众为之动容。

风筝剧照三

风筝剧照四

风筝剧照五

  有网友点赞说,《风筝》不仅保持了传统谍战剧的强情节,还拍出了郑耀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情实感,拍出了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生存现实,“烧脑又烧心,具有浓厚的人性意味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演员的表现实力也进一步加深了人物的感染力,柳云龙扮演的郑耀先有三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哭戏:从战友陆汉卿牺牲时的失声痛哭;到听到发妻林桃自杀时的嚎啕大哭以及向组织坦白身份、追忆战友时的埋头痛哭,每一场哭戏都有区别、有侧重,让观众近距离地看清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共地下工作者的英雄气不短、亲友情深长的人性情怀与个性化形象。

风筝剧照六

风筝剧照七

风筝剧照八

  一个好的叙事作品,当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人物和故事;第二重是情怀和信仰;第三重是哲思与义理。能够碰触到某种哲思与义理的作品,可能就是文艺理论家们常说的那种“有思想的艺术”了。该剧是否抵达了这样的境界与水准,但主创者的努力无疑是值得嘉许的。常常会听到“谍战剧不好拍”“谍战剧要跳出窠臼”之类的呼声,于是我们的影视便有了高颜值“谍战偶像剧”,也有了兼具家庭元素的“日常生活式谍战剧”,以及“不无谐趣喜剧元素”的谍战剧。但在层出不穷的新花样之下,效果未必有多好,反倒失去了谍战剧最基本的艺术张力,变成一种“四不像”的闹剧。从这个意义上看,《风筝》的探索或许能给创作者一些新的启示。

片段

片段二

作者:周思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网总编辑:周由强
责编:李维娟
网编:青青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弘扬真正的批评精神(周思明)

      共建儿童文学美丽家园(周思明)

      小女子年方七十 仍可以“上天入地”(周思明)

      “深圳曲艺”十年回眸与展望(周思明)

      《中国诗词大会》,复归美育之本(周思明)

      “打工诗歌”的审美蝶变(周思明)

      丈母娘缘何变成丈母狼(周思明)

      周思明评蔡家园《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不发空论 不立虚言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