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追思台湾诗坛双星洛夫、余光中,长叹世界也再无李敖

2018-03-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网 收藏

3月,我们追思洛夫、余光中和李敖,不止为乡愁。

  3月18日,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病逝,享寿83岁。

  3月19日,台湾诗坛““三巨柱”的最后一位、被诗坛称为“诗魔”“的洛夫先生去世,享年91岁。

  3月是悲伤的时节。我们“艺评中国”微信公众号追思洛夫、余光中和李敖,不止为乡愁。

(一)洛夫(1928—2018年3月19日)

洛夫先生

洛夫先生

  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本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该刊为华文世界刊龄最长的诗刊。其早年诗歌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具有魔幻色彩,他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洛夫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31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6部,评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5部,译著《雨果传》等8部。

回乡偶书 洛夫

你问我从哪里来?

风里雨里

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

从丢了魂的天涯

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

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

孩子,别说不认识我

这乡音

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

(二)余光中(1928年—2017年12月14日)

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先生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余光中的一生,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中,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三)李敖(1935-2018年3月18日)

李敖先生

李敖先生

  著名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1935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北京读小学,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9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后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休学。文笔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等100多本著作,《李敖大全集》是其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由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一周前刚刚在北京连演5场。

世上再无李敖

微评:彭波

  最早喜欢上李敖,是读了他的《丑陋的中国人研究》,李敖这部书,刚开始读,根本读不下去,原因无非是,读这部书,好像李敖骂的就是我一样,那时候,恨透了李敖,不是像丑陋的国人那样坏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书呢。把书扔到一边吧,却时刻想拿来读一读往后的丑陋,以求先睹为快。然而,这部书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书和李敖,因为我感觉,我骨子里就有着李敖的骨气,还感觉,凡是人,除非是傻子,内心都会具备李敖那样愤世嫉俗的真性情。

  以后,李敖简直成了我的偶像。书店里,只要有李敖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装进我的口袋里,化“腐朽”为神奇。

  无疑,在剖析人格方面,李敖是伟大的。同时,他还具有别人没有的勇气,他是不怕骂的,敢于把自家人当成屠宰的对象,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拖到屠宰的案板上,用刀子一刀一刀地把中国人的脸面割掉,把你的面子杀得鲜血淋漓,而对着这堆烂肉放声大笑。这书读起来痛快,拍案叫好,那一刻,我感觉李敖简直就是当今鲁迅第二了。

  如果把李敖跟鲁迅放在一块,那么,在揭露丑陋的人的灵魂时,鲁迅是专批人的致命之处;而李敖则是不管咬到哪里,都下死口,一边咬人,一边汪汪大叫。鲁迅表现的是气度非凡,而李敖就有些狂傲、野蛮。

  李敖一生十分推崇民主,他专门研究了喜欢专制的蒋氏父子,单研究蒋氏父子的著作就达十几部,虽然我没有全部读过,可对他的一些思想,还是极其推崇的,其中不少观点都非常“毒”到,对蒋氏父子的专制作风更是剖析得一针见血。为此,他发表过大量的文章,以唤醒民众,抗拒专制。他非常关注台湾当局的民主进程,每次重大事件,他都会站在风口浪尖上,冲在呼唤民主制度的最前列,呼风唤雨,潇洒自如,而在鼓吹民主时,总是有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人间闪烁着光芒。

  李敖的书是有毒的,让人一读便会爱上这个狂妄之徒。李敖还是一条毒舌。记得当年看电视,李敖跟台湾所谓最高军事长官李杰对辩,李敖步步紧逼,直到把李杰逼到了绝路上,也丝毫不后退一步。

  除了喜欢李敖的杂文,还喜欢李敖的闲书。《李敖生死书》《李敖快意恩仇录》,喜笑怒骂跃然书中,丝毫不避违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观点。那一段时间里,我感觉与李敖同在一个时代,真是一种幸运。单就李敖的自信,狂放,甚至放荡,他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性。直到读过李敖的一篇《华丽的美女》,李曾把一个人几乎捧到了天上,这时候,我才发现了李敖内心的一种恐惧,而这种不易让人发觉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李敖,他在剖析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让别人来剖析。

  李敖的一生,是矛盾的。他喜欢民主、自由,却不让别人占据他思想中的民主和自由;他一面支持民主,却一面表现了自己的专制;他一面批判别人的丑陋,一面把自己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面剖析别人内心的肮脏,一面又玩世不恭,放纵自己。可笑的是,他剖析的人骨子里的缺点,他的身上都有。鲁迅经常自我剖析,以杜绝自己身上的毛病,这种修练,最终使鲁迅成为了大师;李敖只想剖析别人,他对自己身上的毛病,毫无悔意,还一直放纵着,最终只能是成为一个最受争议的人物。随着李敖的寿终正寝,这种争议,或许还会继续争议下去。

  李敖的文章大气,生活作风却不大气。当年,他跟胡因梦的感情,却终于昙花一现。他生活的不检点,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倘是别人,早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他是谁,他是李敖,李敖的字典里没有恬不知耻,也没有恼羞成怒,这就是李敖。

  我们把李敖送进历史。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他的风流,还有他的文章,他的狂傲,他的放荡不羁,他的寿终正寝。

中国文艺评论网·编后:

  3月7日至11日,由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场连演5场。

  话剧《北京法源寺》缘自田沁鑫在台湾与原著作者李敖先生的一次秉茶会谈。该话剧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促成了李敖著作一辈子唯一搬上舞台的机缘。田沁鑫历时两年,数易其稿,最终截取了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为激荡的十天,选择在“庙堂、朝野、市井”的时空里叙事,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以及富国强民的理想与信念复活于舞台之上。这部兼具气势与辞采的剧目,传奇加政论的做法营造出凌厉杀伐的武侠意味,嬉笑怒骂中有肝胆,亦庄亦谐中有忠孝。

  《北京法源寺》从2015年12月首演到2016年亮相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并受邀上海国际艺术节,2017年更登陆台北,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面对家国变局,《北京法源寺》呈现的是传奇也是真实,是启示也是传承。

  3月,我们追思洛夫、余光中和李敖,不止为乡愁。

 

选编:中国文艺评论网 何美

 

延伸阅读:

  王蒙:余光中永在

  话剧《北京法源寺》:维新•殉道•缘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