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我不是药神》:商业主义旨向的现实表达

2018-07-30 阅读: 来源: 作者:刘成新 收藏

  商业主义的行为观念和实践路径指向生产利润的获得,现实主义则旨在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批判。《我不是药神》是现实题材电影商业化的一个典范,但恰恰也是商业性靶向的利益诉求,导致电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聚焦发生了偏移。

  《我不是药神》是典型的商业化电影表现手法。学院派出身的年轻导演,表现出明显的文艺风格;社会性主题的现实故事,更能吸引大众的关注心理。商业化、文艺范和现实性的有机融合,既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情绪宣泄,又引发了人们线下交流的话题欲望。电影散发的人性温度和张扬的社会情怀,勾起了社会情感的共鸣与话题口碑的传播,吸引着大众源源不断地走进影院,从而形成《我不是药神》的票房虹吸效应。

一、《我不是药神》的吸睛之道

  1.商业化手法讲述故事

  电影诞生之初就是以商业化面目临世的。百多年来,电影的商业化手法日臻成熟,警匪片、侦探片、爱情片、青春片、公路片、喜剧片、社会问题片、家庭伦理片……各种商业类型电影都以其基本模式而大行其道。

  然而,《我不是药神》并不属于某种单一的电影类型。它有效整合了诸多类型电影的手法,是一部表现形式异常丰富的商业电影。

  电影的故事主线很清晰。病人吃不起正版药,商人走私仿制药,既救人命又谋利益。主人公及其团队游走在“法理—情理—命理”的边缘地带,与警方之间结构为侦探与警匪关系,与病人之间结构为同情与感动表达,跨国购药与走私则又适当展现了异域风情及悬疑效果,更不要说还有主演徐峥头顶的谐星光环……

  电影的场景设置丰富,平民街区、酒吧夜场、印度风情、警局、医院、货场……人物形象更是特色鲜明,卖神油的保健品店老板、狡黠的病患者吕受益、病人家属钢管舞女郎、认死理的市井侠黄毛、传福音的爱心基督牧师、卖假药的骗子院士……

  故事桥段更是充满商业化电影气息。程勇与黄毛街道上的追逐,警方与黄毛货场中的飙车,假药售卖现场的混战打斗,酒吧男经理的钢管舞表演,程勇与思慧欲望心理的纠结,牧师真诚而又无力的空洞祝福,烟雾弥漫中的印度佛境;更不用说,程勇医院看望老吕归来之后,决定赔本继续卖药的形象转型,更是契合了电影观众内心的英雄主义期待……

  叙事主题的整一流畅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设置的多样变化和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形象塑造的戏剧设计及剧情桥段的喜剧效果……这一切,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不是药神》整片都充盈着浓郁的商业电影包装手法。

  这是电影能够吸引观众安坐下来,静心融入剧情消费的观影基础。

  2.文艺范细节刻画心理

  《我不是药神》是文牧野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出身电影学院派的他,此前主要创作过几部短片,并经历过强调电影锐度与活力的FIRST青年影展的艺术熏染,其本身的文艺潜能和艺术情结,在《我不是药神》的商业化包装中,不仅并未淹没,而且更显峥嵘。

  文艺范电影的表达设计,往往多是体现作者特征,或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意涵。比如霍建起的电影作品,往往节奏舒缓、情感细腻、画面优美;而姜文的电影则会以自我为中心,赤裸地显露个性或粗暴地剪辑叙事。不论诉诸文艺化还是展现个性化,过分作者化的电影,一般都很难被更广泛的观众认同接受,其票房市场因而也往往受限。

  《我不是药神》则不同。这部影片的文艺范风格,所要表达和展现的既是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电影中角色形象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该片的文艺化设计和表达,是将创作者的情感和剧情的角色心理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契合。

  比如电影中的小物件橘子和口罩。

  吕受益初见程勇,吕让程吃橘子;吕奄奄一息病危之际,也是吃橘子;吕葬礼外面,楼梯处的黄毛也是在吃一个皱巴巴的橘子……因为橘子富含维生素C,对防治白血病有益。

  老吕初见程勇戴了三层口罩,而决定合作弄药以后,和程勇一起就很少戴口罩。思慧带领一众病人来见程勇,在程勇强迫下才勉为其难地摘下口罩;而当程勇被抓之后,病患者聚集长街相送,则是随着镜头缓慢地移动,一个一个地主动摘下口罩表示敬意。

  影片中有两场大雨的场景。一次是小组团队吃散伙饭时,大雨中生离;再次则是黄毛逝后,大雨中死别。程勇再来印度买药时,看到迷蒙中正在搬运的两尊神像——印度神话中的湿婆(Shiva)和迦梨(Kali),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自我毁灭来实现救赎。电影场景选择的寓意不言自明。

  程勇在医院看望濒危的老吕走出房间之后,画面是模仿人物视角移动的近景主观镜头。穿过人群走道的过程,程勇面对曾经买药的众多病人,那一道道注视的目光,犹如经受一次次人性的审判;主人公法与情之间的徘徊与内心纠结的自我叩问,通过文艺化的镜头语言,淋漓尽致地展露其中。

  3.社会性现实引领话题

  “看病难,治病贵”,这是中国医药和医疗体系一直存在的现实问题。“一人生病,全家致贫”,“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几乎已经成为基层百姓的生活写照。《我不是药神》电影的主题,恰好切中了这一现实的社会痛点。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为了治病,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电影中类似的基于现实生存的苦情戏段依然很多。恰恰是这些煽情的戏份,直接燃爆了观众一直以来累积的内心情绪,从而引发媒体热议和连绵不绝的舆论话题。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抗癌药等重症保命药降价保供、纳入医保等相关措施的落实。随着又一波媒体舆论的潮流,相信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还会持续一段时期,目前票房已经突破30亿,冲击暑期档票房冠军都有可能。

二、现实主义的商业化偏移

  近年来,韩国、印度、伊朗等亚洲电影,都在不断用现实题材来讲述社会问题,并且也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国内现实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少。许多地方宣传部门介入创作或推动生产的、以现实题材为主题的小成本主旋律电影,往往是热闹的首映仪式之后,能够挤进央视电影频道播放一遍,就已算“政绩”不俗。而绝大多数这类电影,一般根本无缘院线排片。

  近年来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等有影响力的主旋律作品,除了内外各种因素的耦合效应之外,电影的商业化表达都是致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不是药神》的化神之路,也是如此。

  商业化故事讲述,文艺范细节设计,现实性话题引领,可以说是催生《我不是药神》票房成功的三驾马车。医疗和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我不是药神》所反映的医疗问题,正是当下全民关注的社会话题。现实题材,亲民视角,百姓情怀。这样的故事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因而电影更容易引发大众共鸣。

  近年来,许多艺术上精心创作的现实题材电影作品,如《人山人海》(2011)、《天注定》(2013)、《闯入者》(2015)、《百鸟朝凤》(2016)、《嘉年华》(2017)、《一个人的课堂》(2018)、《盲·道》(2018)等,除《百鸟朝凤》因“惊天一跪”事件营销用膝盖换取了黄金之外,多数现实题材的艺术电影排片之后市场惨淡,有些涉及敏感题材的电影创作,甚至根本无缘院线上映。

  问题出在哪里?

  现实题材电影难拍,触及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题材更难。这是事实。但如何处理现实题材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则是考验电影创作人智慧的实践命题。

  能够将社会问题通过电影呈现出来,商业化表达是路径之一。在当下的话语体系和电影机制中,如何有效地通过剧情设计来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使得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面世呢?《我不是药神》提供了某些可供借鉴的创作经验。

  “看病难,治病贵”,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社会现实,是国内医药和医疗体系的一个顽疾。《我不是药神》只是选取了与其有关的一个触点:治疗白血病人的高价药,平民百姓吃不起,因而也就活不起,或活得甚为艰难。

  《我不是药神》电影故事将问题和矛盾引向医药研发和生产者。这是现实题材商业电影“闯关”的一种“技巧”。

  但是,让病人仇视医药研发与生产厂商,不仅无益于医药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是在对科学及其价值进行污蔑,甚至会直接扭曲大众应有的科学价值观念。至于电影中主人公决定赔钱卖药的英雄主义转型,则更是纯粹商业化电影的逻辑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把一个曾经自私的商人,树立成肯为普罗大众付出而自我牺牲的神,从而满足电影观众剧情沉浸的心理需求。

  《我不是药神》因其主题而点爆了社会热点舆论和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国家医药制度的变革进程。但,电影故事经过精心的商业化包装,其本质上所追求的,更多是电影的市场和票房。关于医药和医疗的现实性话题,不过是引爆舆论制造电影口碑的触点而已。

  在特定语境下,《我不是药神》可以说是现实题材电影商业化的一个典范。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电影的商业主义推动并引燃了媒体和大众的舆论狂欢。你在这里热烈讨论现实的社会问题,殊不知,电影出品方正躲在背后,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乐呵呢。

 

作者:刘成新,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延伸阅读:

  李克强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热议作批示

  《我不是药神》:民生疾苦的艺术表现有待深入(薛晋文)

  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不是药神》(周思明)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QQ号366435036)二维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