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评新编京剧《陈毅回川》:现实题材出新意,英模题材闯新路

2018-08-27 阅读: 来源: 作者:王淼 收藏

现实题材出新意,英模题材新路子

——略论新编京剧《陈毅回川》

  当英模题材占据戏剧舞台代替现实题材的时候,当以歌颂替代呈现现实的时候,当雷同的套路和类似桥段出现在不同的舞台、不同的剧种,看到的是永远趋同的表达的时候,当创意被随意模仿或复制的时候,谁该为我们时代的审美疲劳负责?

  无意去责怪一出为政绩或者响应号召而做出来的剧,更无意去为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的剧目辩驳。编导将以舞台呈现的方式将自己留给观众评判,没有了戏剧情怀的舞台终究要为自己的没落付出代价。

  当看到《陈毅回川》的题目,笔者在想,一个既定的套路,一个打破常规的出其不意,编剧会选择什么?既定的套路安全而又便于操作,而后者却能让观众与编剧在对话中获得不同的剧场奇妙体验,但巨大的挑战性和危险性不言而喻。这是对能力的挑战,是对胆识和魄力的挑战,更是对编导的考验!

  《陈毅回川》不是一部大戏,对主人公的展示无法与当下流行的全景式全方位、从生到死的展示相比肩,110分钟的体量更无法与当下动辄三个小时的剧目同日而语。但简单的故事,行云流水的叙述,明丽的唱腔,点到为止的智慧,却让该剧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箭双雕的设置

  英模题材的先天性决定了歌颂的不可避免,而大多数走进剧场的观众已经不会再抱着受教育的态度了,任何人都不愿将生活的压力在剧场里叠加。这就造成了观念层面的错位,观众的期待不见得是舞台愿意呈现的。同样,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历史题材无法在舞台进行正面阐释,这也是当下戏剧创作困境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陈毅回川》巧妙地将二者进行嫁接,编剧的奇思妙想令观者佩服。通过对陈老总的歌颂,呈现了右倾、大跃进、浮夸风、大锅饭、大炼钢铁等远离今天甚至已经模糊的历史事实。这个结构设置可谓一箭双雕,化弊为利。好的题材往往是双刃剑,使用得当,出彩出新;使用不当,一损俱损。

  《陈毅回川》的编剧是谭愫、曹顺成、谭昕。提起谭愫先生,川剧界无人不知,曾创作了《刘氏四娘》《王熙凤》等川剧剧本,他创作的川剧《山杠爷》在上个世纪90年代轰动一时,成为不可多得的精良之作。20年后,他又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难得的好戏《陈毅回川》。

  如果将《山杠爷》和《陈毅回川》放在一个层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谭愫先生在近30年的创作中,坚持的反思性精神和问题意识,具有独特的戏剧美学意蕴。山杠爷和陈毅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事件也完全不同,然而,人物体现出的舞台意蕴却有着某种趋同。

  山杠爷是一位村支书,改革开放后,在封闭的山村里,他仍然保留和坚守着自己的老传统、老思想,仍然按照老山村千年不变的方式办事、处理问题,却不慎酿成人命,最终自己锒铛入狱。我们无法在这个剧里寻找善与恶,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在坚持自己的准则,山杠爷的悲剧性便由此而来。虽是改编作品,但深刻展示新旧两种思想在新时代下的冲突乃是其成功的关键之处。

  回到《陈毅回川》。陈毅是国家领导人,十大元帅之一,身居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要职,理应衣锦还乡,不料想却遇到了村中正在进行的“放卫星”,从小务农的陈老总暗暗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本地干部却跟风放卫星,拼政绩,虚报粮食产量,欺上瞒下,造成中央按照虚报的粮食产量进行征收,进一步引发了后边的悲剧。

画龙点睛的疯子

  假疯子胡世良可谓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更是戏眼,让本来严肃的戏剧舞台变得活泛起来,更有戏可看。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背景下,某些话语通过“疯子”的口说出来,能取得比正常人更强烈的效果,不是“真话”胜似“真话”。 这个人物的设置最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似真似假,假假真真。

  在特殊的年代,为了让大家活下去,村支书胡世良“瞒产私分”,却因此获罪,成为右派,被开除党籍。为了能够把真实情况反馈给上级,只有装疯卖傻,忍辱负重,从之前的“右”一下子变成只说好话,天天唱赞歌的“左”,才躲过了批斗,捡回一条命,当在“卫星坡”遇到陈老总的时候,胡世良在试探,他不知道,陈老总是偏向哪一边,他心里没有底。几番试探之后,参与了在卫星坡的一次党组织生活,他才放心了。

  胡世良的出现,引出了该剧的矛盾冲突点,引出了他与主人公陈毅的旧事,也引出了师娘这一角色,从而将人物角色串联起来。陈老总来到师娘家里,一切如旧,甚至不如从前,铁锅、铁壶被大炼钢铁砸掉了,生活如旧。师娘一家的设置可谓以小见大,她不仅仅是陈老总的亲人,更是事件的见证人。

  扮演胡世良的是杨派老生青年演员崔伟杰,他跨年龄饰演胡世良,入情入戏,巧妙地抓住了胡世良“形疯心未疯”的假疯子的特征,着重从戏曲程式和道白两个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营造了一种似疯未疯、时好时坏的疯癫状态。崔伟杰的表演无可挑剔,清晰流利的道白完胜一些普通的丑角演员。

戏中戏,京剧的地方韵味

  自1990年代戏曲陷入低迷之后,各地京剧院团逐渐撤销合并,以四川为例,1949年之后曾经有10多家京剧院团,到目前只有成都市京剧研究院一家仍在正常运转。由于数十年持续不断对川剧的大力宣传,本土观众的戏曲欣赏习惯已经限于较为单一的川剧。加之政府对川剧的支持力度远大于京剧,作为一家拥有60多年历史的成都市京剧研究院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

  京剧要在地方蓬勃发展,需要结合地方欣赏习惯,融入地方元素,进行适度本土化改造和转换。此次的《陈毅回川》,巧妙地加入了川剧《包公铡侄》片段,同样是缺粮受灾,清官与贪官,戏中戏,戏里戏外,难辨真假。这样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使得该剧增添了本土特色。

  在现代京剧里,花脸挂头牌并不多见,此次邀请从该院走出去的魏积军担纲主演,不仅透射出团队的眼光和睿智,更见魏积军的故园情节。魏积军师从李长春等裘派名家,擅演《铡美案》《遇后打袍》《连环套》《锁五龙》等花脸戏。此次出演陈老总,特意做了假发,腹部加了腰围,力求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突出陈老总端庄、严肃、挺拔的人物形象,魏积军融入了京剧铜锤花脸的身架特点,借用了一些老生的表演程式,注重雕塑感,给人一种伟岸、庄重的感觉。

  在唱腔上,几段花脸唱腔,酣畅淋漓,张弛有度。尤其是著名的《青松》唱段,颇有现代性风范。陈毅夫人张茜,由青衣应工,苏媛媛扮演,她演唱的《梅岭三章》,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该唱段大量借鉴了京剧现代戏既有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传统板式、唱腔的基础上,尊重当下人的欣赏习惯,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的旋律,十分悦耳动听。

  该剧中师娘的扮演者张莉的唱做也较出色,张莉是老旦演出,常演出《李逵探母》《赤桑镇》,表演规矩,嗓音浑厚有穿透力,“见陈毅”一场戏,颇有《四郎探母-见儿》的意味。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贡爷已经长大了,当真成为了当初教书先生口中的“此子日后小可到贡爷,大不可限量”,朴素地传达出一位母亲对后代的美好期望。

  本剧不足的是几位旦角的表演,样板戏的痕迹过重,程式化过重,没有化为生活中的日常行为,显得有些生硬,与整体风格不搭。这需要主创团队将传统戏和现代戏的表演严格区分开来,防止出现跳戏或者与整台戏不和谐的局面出现。

关于现代戏的思考

  现代戏的表演在操作层面的难度大于传统剧和新编历史剧,这是戏曲现代转化的重要命题之一。戏曲现代化不仅仅是题材的现代化,更是手法、表演程式、形式、唱腔的现代化,其关键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探索出不同于传统剧的表达系统。可以说,现代戏的表达系统与传统戏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戏的表达系统根植于传统,发源于新文化运动之后,繁荣于1960年代,成熟于1970年代。虽然我们有既定的程式和唱腔可以借鉴,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如何给现代戏加入新的元素,使之更趋完美。

  无论从编剧、作曲还是导演层面来说,《陈毅回川》都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剧,更是多年来不多见的好剧。相信在团队的不断打磨下,该剧一定可以成为现代京剧探索的重要之作!

 

作者:王淼,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名单

  传统名剧《清官册》:一出好戏的点点滴滴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京剧传承要“追源溯流”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QQ号366435036)二维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