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用好快板这一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
——从豆芽摊上要一块钱的“莲花落”说起

2018-09-21 阅读: 来源: 作者:元夫 收藏

  前不久一个手机上传播的视频引起了笔者注意,这是一段在中原地区集市豆芽摊前要一块钱的“莲花落”,全段200多句,1600多字。

  其间有开始的夸赞:

打竹板 这边来

卖豆芽子发了财

小豆芽 弯弯腰

一天三遍把水浇

不发青 不发黄

你泡豆芽真在行

您的豆芽真干净

回汉两教都能用

三教九流各门派

完全都吃豆芽菜

  有不给钱后的挪揄、劝说、讽刺、诅咒、笑骂谩骂等庸俗俚语,不一一复说了;有几句还关乎到了时政:

我一不偷二不抢

要饭跟着共产党

……

要你一块别伤心

不忘大哥你的恩

给我钱 我买馍

您的孩子考大学

  为要一块钱,可谓言语道尽、煞费苦心了。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事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视频中的说唱人,穿着整齐、姿态从容,似是当地有一定名气的民间艺人,有准备录制的嫌疑。而其背景和渊源,在过去的集市上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为了印证,笔者还从网上搜索到一段穿着破烂的“叫花子”在韭菜摊前要五毛钱而大说特说的“莲花落”,同样是夸赞和喜怒笑骂充斥其间,看场景是拍摄于真实的生活中。虽语言内容俗了点,但其言辞技巧、仄韵和着快板的节奏,还是令观场的人听得津津有味。为要到五毛和一块钱,能把韭菜和豆芽说成这样,用大量的言辞打动人心,那还有什么不能说唱的呢。

  快板也称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称谓、语言和表演风格。其最初是沿街沿户乞讨时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有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来的,还有传说是源于朱元璋乞讨时的发明。这样的形式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困难时期依然见过,有乞讨的拿着两片或多片竹板、或是两个半圆形可夹在指间的小铜片,在集市和村庄里、逐街逐村逐户,有时说几句,有时说一段,直到给了米面吃食或几分、几毛钱,便道谢离开。

  将快板最早运用到正面宣传,当数我党我军,这在红军长征路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如影视剧中再现的,文艺宣传队战士背着背包站在路边,打起快板说唱。行军战士脚步不停,边走边听,有效地减除疲劳,受到鼓舞,继续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成为一种曲艺艺术形式。有的属个人爱好,有的在业余和专业的文艺团体,在广场、街道、舞台和荧屏上,编排、演说着幽默段落,歌颂党和国家政策、好人好事、英雄人物的故事,成为一门简洁明快、雅俗共赏、风格独特的曲艺艺术,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快板源于中国民间,是中国人的智慧,将快板改造成可登上舞台和荧屏的大雅之堂,成为正能量的艺术形式,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时下全国文艺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精神。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从诞生以来,以轻装简从、灵活机动的小分队形式,在广袤的土地上承担和完成了文艺演出、宣传辅导、生产帮助、生活服务等多项任务和功能,其鲜明的特点即是,队伍“短小精悍”、人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乐器“简单轻便”。

  在我国民间还蕴藏着许多简洁的艺术形式,需要挖掘、改造和利用,比如快板就是三两人乃至单人就能完成的,对传播党的政策、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具有省时省力、简洁明快、富有生命力的特点,能很好地解决走村入户的问题。

  用好快板这一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使之与乌兰牧骑融汇结合,对于满足基层广大群众特别是地广人稀、村户散落、交通通讯不便的草原、山区,执行特殊任务的高原海疆、边防哨所、岛礁等地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钢琴、大小提琴、管号满台是一场音乐会;锣鼓镲响,快板登台,一把胡琴、一支箫笛同样是一台好戏,也可以启迪人心、鼓舞士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更好地结合中国的特色,运用好中国的艺术形式(传统的、民间的),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作者:元夫,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特约编辑:朱丽华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名单

  新时代乌兰牧骑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第一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述评

  让曲艺回归到哺育它生长的民间去

  把握时代脉搏是少儿曲艺创新的方向

  

中国文艺评论网友群(QQ号366435036)二维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