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金庸|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追思侠客行/中国文艺评论网特别专题

2018-11-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铁血丹心》mp3

《世间始终你最好》mp3

《爱江山更爱美人》mp3

《笑红尘》mp3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有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曾设想的墓志铭。

  1924年3月10日,江南,浙江海宁,查良镛出生。

  1955年2月8日,中国香港,《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署名“金庸”。金庸“出生”。

  2018年10月30日下午4时30分,金庸(原名查良镛)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中国文艺评论网专题追忆金庸谈影评、舞蹈、办报、读书等文艺评论;专辑严家炎、陈平原、陈墨、王廷信、周志强、邵燕君等评论家眼中的金庸:

 

  一、金庸,从报纸中走出来的江湖大侠

  《刀剑如梦》mp3

  《倚天屠龙记》主题曲《刀剑如梦》,简单的歌词,干净利落。歌手周华健用歌声演绎了那个“宝刀相见欢,柔情恨无常”的江湖。

  1940年代初期,金庸以笔名“查理”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

  抗战胜利后,金庸回到杭州,成为了《东南日报》的一名记者。

  1947-1948年,金庸进入《大公报》做编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便南下到香港。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西方电影、电视金庸都看。写影评时,每天看一部电影,香港放电影很多,每天看一部都看不完。

  那时还叫陈文统的梁羽生和金庸的共同话题有两个:下棋和武侠小说。梁羽生围棋、象棋都爱,金庸只爱围棋。金庸与沈君山、余英时、牟宗三等学者结交,都是通过围棋。他曾拜师聂卫平学棋。金庸最仰慕的棋手是吴清源,他曾说,古人最佩服的是范蠡、张良和岳飞,今人则是吴清源和邓小平。

  梁羽生和金庸下棋之外,经常把民国以来的武侠小说作为谈资。后来,两人都开始写起武侠小说来。1955年2月初,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下一部作品却没有着落。总编辑罗孚找到金庸说:“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如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署名“金庸”。

  1950年代,金庸创办了《明报》。金庸将他以前写小说的稿费8万元全部投入《明报》。后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以及马拉西亚《新明日报》等。

  

  二、金庸小说与“金庸热”

  金庸在创办《明报》期间,一边用社论道世事沧桑人生冷暖,一边用小说快意恩仇。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名作都是在《明报》连载发表,成就了《明报》巨大的发行量。

  金庸曾信手将自己所著小说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写完《鹿鼎记》后,金庸于1972年宣布封笔。

  80年代,金庸小说进入内地,“金庸热”愈演愈烈。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

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

  2017年2月28日,香港首个以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为主题的常设展馆——“金庸馆”在香港文化博物馆揭幕。展馆共展出珍贵手稿、照片、早期小说版本和各类水墨画等300多项展品,介绍金庸的早期事业、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及其小说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

  2018年2月,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出版的《射雕》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英雄诞生》正式面向全球发行。据透露,《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后,版权已卖到了美国、西班牙、德国、芬兰、巴西、葡萄牙、匈牙利等国,2019年美国也将出版该书。如何将中国的武侠小说翻译成英文?这让一些网友大开脑洞,各种稀奇古怪的答案出现在网上。

 

  三、金庸的文艺爱好与朋友圈

       《沧海一声笑》mp3

 

       邓小平爱看武侠小说,尤其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而金庸在邓小平“落难”时,曾撰文盛赞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张搞经济建设。此主张得到了金庸的极大拥护,他在《明报》热烈支持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政策。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金庸,相见甚欢。当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邓小平与金庸会谈的消息,港澳及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介纷纷予以报道,轰动一时。当年9月,《明报月刊》同时发表了金庸和邓小平谈话记录及《中国之旅:查良镛先生访问记》,此书出版后,一时间洛阳纸贵,出版3天后就告罄,连续加印了两次。

  对金庸而言,这次会见影响巨大,他说:“访问大陆回来,我心里很乐观,对大陆乐观,对台湾乐观,对香港乐观,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乐观!”

       邵逸夫是金庸在香港影视圈中最为重量级的朋友。还在《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写影人小传和新片影评的时候,金庸就曾前去邵逸夫住处拜访过他,拜访成果,是“影人小传”专栏的一篇文章:《邵氏兄弟与白金龙》,署名“姚馥兰”,即“your friend”(你的朋友)的谐音。

  金庸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1999年5月,时年75岁的金庸曾受浙江大学邀请出任人文学院院长。他曾说,要考他的博士生不容易,要把论文寄过来,三年必须写两篇论文。“我在演讲的时候,有些同学就问我:你在香港办《明报》很出名,办得很成功,而且人家要杀掉你,你也不怕,我们现在学传播媒介,应该取什么态度?我跟学生讲:你们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这是唯一的标准,不能跟我在香港那样写文章,我在香港是拼了命来做的,是准备把性命牺牲,把报馆也准备让他们铲掉了。”

        81岁的时候,他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但是他想赴剑桥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校方劝他不用大费周章读博士,荣誉博士比普通博士学位地位高多了。但是他坚持所想,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来到剑桥读书。他真的做到了,推掉了所有应酬,从不缺课。

  金庸:我到剑桥读博士,不是为了赚钱和升职,也不是为拿学位。因为学问是学来培养人格修养和人品见识的。因为剑桥大学有学问的人多。我喜欢跟有学问的教授讨论问题。

         ▷▷金庸谈中国舞蹈

  《尚舞》2011年11期  中国舞蹈最显著的特征是构图

  这种构图在舞蹈中叫做“对称的平衡”。其实在我国各种艺术作品中,对称性都很强调,最容易看得出来的是建筑,北京的街道与宫殿,几乎全是对称的。不过假使全部对称,未免死板单调,所以要在舞台中央发生丰富的变化,这叫做“轴心论运动”,一切舞蹈都环绕着这轴心发展。轴心运动是我国一切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美学的基础。

  即使是单人的舞蹈,这种对称和轴心的情形仍旧保持着。譬如京戏中《霸王别姬》的剑舞,《天女散花》与《樊梨花》下山时的带舞、《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舞蹈、昆曲《思凡》中小尼姑的舞蹈,舞蹈者的姿势经常表现着对称,手中拿的不论是剑、是绸带、还是拂尘,在左面画了一个圆圈,回头在右面也得画一个圆圈,在舞蹈者人数是奇数的舞蹈中,例如昆曲《断桥》中的许仙,白娘娘与小青,《跑驴》中的老乡与小夫妻,也有对称的平衡。那个丈夫扭伤了手,后来老乡一定扭伤腿来平衡。

  有人认为这种“对称的平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完全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不很同意这种说法,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中国民族喜爱这种完整稳定的形式。当然,在以后舞蹈的发展中,要注重所谓“自然的平衡”(简单地说,那是新式话剧中舞台面的平衡,而不是京戏中四个龙套、四员大将左右各站两个的那种对称平衡)与“矛盾论运动”,以丰富我们舞蹈的内容,使它更为多彩多姿。

       ▷▷赖声川:“金庸教我如何确立人物

  《新闻午报》

  中国台湾舞台剧、电视、电影导演赖声川的最新微博:金庸先生,安息!你教了我们,中国人如何说故事。

  他回忆道,“很多年前,有一次有幸和金庸一起吃饭。我一直非常喜欢他的小说,结果毫无预兆地向他提问:‘那些小说你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任谁都会觉得很难答,”赖声川颇有感触地说,“但金庸的回答非常生动,让我至今难忘。他告诉我在构筑一部小说前,他会用很长的时间去想象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外貌、性格……他说你只要把这些都想全了,那么他们只要凑在一起自己就会跑,你不用去管……后来,我在和表演工作坊的同事们一起做即兴戏剧的时候,通常都会先确定人物,我们会用几倍于排练本身的时间去做这些人物确立的工作。只要这一步走完满了,通常结局都会不错。”

 

  四、文艺评论家眼中的金庸

       严家炎:金庸的写作是一场文学革命

  (节选自“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公号)

  金庸曾在其作品序言中写道:“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在其文章《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中运用诸多文学史史料,从对传统武侠观念的改造、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文化含量和艺术借鉴方面,认为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根本原因在于小说自身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贡献。金庸小说对传统武侠作品的一些重要观念进行了改造。他的小说虽仍然描写古代的题材,却渗透着现代的精神。……

       陈平原: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公号)

  1990年,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金庸热”逐渐形成。时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的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的流行感怀颇深:“明知这不过是夏日里的一场春梦,我还是欣赏其斑斓的色彩和光圈。”

  陈平原:1990年,我写了《千古文人侠客梦》,讲了游侠想象在整个中国历史及文化上的贡献。新派武侠就谈这三个人:金庸、古龙、梁羽生。那本书是我所有著作里面接受面最广,版本也是最多的。

  金庸小说何以长盛不衰?第一,金庸的学养是很好的。第二,金庸有超越小说家的能力、视野和襟怀。第三,还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金庸的小说带有历史小说的味道。谈金庸,必须把他对历史的关注带进来。

       陈墨:为什么说江湖内外,金庸都是个传奇?

  金庸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能讲好故事的人。故事是精神的食粮,心理的灵药;是成长的催化剂,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有多少好故事,有多少会讲好故事的人,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财富的标志,甚至是文明水平高低的刻度。金庸何来如此魅力?

  一是人生故事:把武侠传奇和人生故事融为“成人的童话”。

  二是人世寓言:将传奇故事深化为人世寓言。

  三是人文忧思:书中历史文化书写,可慰藉读者的现代乡愁;隐约弦外的人文忧思,则启迪读者的思想关切。金庸小说越来越恢弘大度,却又能洞幽烛微,应来自报人查良镛全球性宽阔视野、对祖国的文化关怀和忧患深思。

       长篇专访忆金庸│我很佩服鲁迅巴金(康伟  彭宽)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公号)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时,中国艺术报曾在香港专访金庸先生。

       喜欢鲁迅巴金沈从文:我热爱中国文化,喜欢的很杂,喜欢的书就看。中国是一个大的名字,琴棋书画、中医药、武术等等,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遗留下来的,才汇聚成一个大的名字叫中国。我很喜欢鲁迅、巴金等大文学家,很佩服他们。鲁迅对中国不好的地方很坦白,我的小说《鹿鼎记》就借鉴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主人公韦小宝有坑蒙拐骗、贪污等等这些坏习性,也有中国人的讲义气的好习惯,就是想写一部分中国人的典型形象。阿Q也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典型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很典型,抓住了一部分中国人的特点。巴金很了不起,他小说写得好,最了不起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讲了一些违心的话,后来他很坦白,说那些是不应该讲的,有这样一种胸襟,不容易。沈从文的文章文字好,没有欧化,我非常不喜欢中国文章写出来像外国文章,现在我修改自己的作品,目的之一也是想把里面的外国话都去掉。

       新武侠不能钻老套子:新的武侠作品基本还不错,但有一个大缺点,就是脱不了老套子。现在新的作家大都是在模仿旧的作家,这不好的,一定要钻出来。他们独创的地方也有,但不多,应该越多越好。建议多想。如果想不出就不要写,不要动笔,旧的没有什么好看,我不鼓励后来人仿照我的套路写,什么时候想出新的东西什么时候动笔。我希望年轻人能超越我。

       金庸(1924—2018):侠客笑傲江湖远(周志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节选自“風聲評論”公号)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文学就会给你想象英雄。金庸为孱弱的“病夫形象”生产了壮美的武侠气度和令人心折的崇高景象:郭靖的至刚至坚、胡斐的一往无前、陈近南的大义凛然、洪七公的磊落胸襟与黄老邪的洁身自好……

  金庸更写出了我们时代的内在精神史诗。无论怎样万千阻障和山高水长,依旧有执着坚定的信诺、至死方休的爱情、纯洁无瑕的友谊和一笑放下的洒脱。金庸小说最终的魅力,不是其英雄感人和心灵创伤,而是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绝、不肯“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的独立、于威严肃穆的权威面前嬉笑怒骂的脊梁和“不恋投来食”的尊严。

  在一个实用主义当先、利己主义称霸的时期,金庸小说把曾经主宰人类从洪荒蛮远走到高楼大厦的“人的力量”,凸显在字里行间,刻写在我们眉宇之间。

       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庸先生千古!一部《书剑恩仇录》曾耗了我十多个夜晚,真的让人难眠。深谙江湖诗意的叙事高手[强][强][强]

       楚小庆(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让我几个通宵从头看到尾的书是《碧血剑》。电视剧看了不知多少遍的当然是《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侠”“义”精神。记得金庸先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武侠小说的精神在于“侠”,而“侠”的意思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去帮助别人、主持正义,这种精神在社会上永远存在,是永远都会有的,只要人人之间有关系,这种“侠”的精神就会永远存在。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近日朋友圈是金迷的认亲大会,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那些写得好又以写得最好为理想的作家,那些激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如醉如痴、痴痴笑笑的造梦者,谢谢你们!

       周志雄:网络小说与金庸小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1日第16版)

  通过网络连载并借此获得收益的那些长篇网络小说,与金庸小说一样,从文学的谱系上看属于通俗文学。萧鼎、猫腻、江南、月关、沧月、高楼大厦等诸多网络作家的作品受金庸的影响明显。网络小说被网络读者称为“爽文”,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叙事法则。这些法则在金庸小说中有生动的范例。诸如主角光环、主角成长升级、配角衬托主角、曲折再三的故事结构等。《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侠客行》中的石破天等都是少年英雄。

  金庸小说描写了情感高度融合的现代爱情。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乔峰与阿朱、令狐冲与任盈盈,金庸写了他们从相识、相知、相依到深情相恋的漫长过程,历经生死考验,曲折多磨难,但他们各自独立,又彼此依靠,相互一起成长,成为一生的精神伴侣。这种充满现代独立自由精神的爱情故事也成为网络小说的普遍设定。

  在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上,金庸小说与网络小说形成了一条文脉上的连续。行侠仗义,以德立人,以理服人,邪不胜正,一诺千金,爱情自由,善恶有报,君子有道,这些价值观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得到了传承。

  金庸小说为当代通俗小说争得了地位,几乎每一部金庸小说都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广为流传,对网络作家启示多多。当今网络小说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同质化的问题,语言粗糙的问题,缺乏高峰的问题,以金庸小说为鉴,向金庸学习,或许可以找到一剂良方。

       【中国文艺评论网特别专题】综合选编自中国网、澎湃新闻、羊城晚报、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传媒茶话会”等。

       ◑金庸金句14条,你最喜欢哪一句?还喜欢其他作品金句?请文末留言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射雕英雄传》

  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天龙八部》

  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天龙八部》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书剑恩仇录》

  世上最宝贵之物,乃是两心相悦的真正情爱,决非价值连城的宝藏。——《雪山飞狐》

  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么好。——《倚天屠龙记》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白马啸西风》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倚天屠龙记》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侠客行》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笑傲江湖》

  是非只因强出口,烦恼只为强出头。——《笑傲江湖》

  凡人有生必有死,生固欣然,死亦天命。——《射雕英雄传》

  教而不明其法,学而不得其道。——《射雕英雄传》

  书到用时方恨少,肉到肥时方恨多。——《鹿鼎记》

 

  延伸阅读:

  网络小说与金庸小说(周志雄)

  金庸江南纠纷凸显亚文化扩张引关注

  金庸《明报》的世纪沉浮

  读英文版的金庸也要有同样的乐趣(《射雕英雄传》英译者郝玉青)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