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当代摄影在虚拟美术馆环境下如何创作与展示?(谢琳)

2019-01-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谢琳 收藏

谢琳与李琼波一席谈

——虚拟美术馆环境下当代摄影展示空间与创作生态

 

  为筹备2019年举办的“广东省首届当代影像双年展”,作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当代摄影委员会主任,笔者几次到访广州“53当代美术馆”,并与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做了深度对谈。53美术馆坐落于广州东部的广园快速干线旁,是广州首市家非盈利民营当代美术馆,于2010年5月正式开馆。美术馆由旧建筑改造而成,兼具旧工业的历史气息与现代美术展馆的设计理念,为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作品提供专业的展示空间。

53美术馆夜景

 

  谢琳:李馆长好,能否谈谈当初创馆的理念以及美术馆能为当代摄影做些什么?

  李琼波:“53美术馆”是广州市首家民营非盈利当代美术馆,自2010年成立以来,定位在当代艺术,“立足广东,放眼世界”。运营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以广东当代艺术为线索,进行展览、研究和收藏;二是对国内70后中青年当代艺术家进行主题性梳理;三是引进国外的当代艺术,包括当代影像、摄影以及一些观念艺术。另外,还有一些国际驻留艺术项目的实行。

  谢琳:“53美术馆”举办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影像展览?

  李琼波:在当代摄影和影像方面,做过一些重要的展览。比如意大利著名当代摄影家马迪奥·巴西雷的作品展,还有国内一些比较重要的艺术家的群展,我们其他很多展览也会涉及到当代摄影和影像的部分。我们运营的《画廊》杂志,对当代影像和摄影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在多期杂志曾刊登过影像和摄影艺术家,比如曹斐、迟鹏、荣荣和映里等。

巴西雷展览听潮·观雷展览现场

  谢琳:您担任着《画廊》杂志执行主编,刚才说了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强调关注本土当代艺术发展、研究其背后的本土文化根源与价值,在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整体呈现广东当代艺术风貌,并参与到国内外的艺术交流中,那您认为当下广东当代摄影亟待做什么?

《画廊》杂志荣荣和映里封面和内页

  李琼波:整体上,我对广东当代摄影的认知是:由于广东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侨乡背景,摄影技术引进得比较早,当代摄影也产生得很早,涌现了一波在中国摄影史上较有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比如张海儿、安哥、曾翰等。而广东当代摄影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将当代摄影跟美术馆、媒体联系起来进行传播与推广,还有如何利用新的媒介、新的技术,例如虚拟现实进行版权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谢琳: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您的团队推出“艺维”3D虚拟美术馆平台,令人刮目相看。在当代艺术家、摄影家呈现自我、推介自我的今天,当代摄影该如何与 3D虚拟平台接轨?

  李琼波:在我的理解中,摄影自诞生之初就是关于技术的艺术,尤其是当代摄影很多已经走向数码化了,跟现在的科技包括虚拟现实和互联网可以进行无缝对接。未来,摄影可以通过强化版权运营来切入市场传播和推广,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卖作品的概念。摄影作品可以通过版权认证、图片授权的方式普及性传播,让更多的爱好者、摄影作品需求者可以方便、快捷、低代价地获取到艺术家的摄影作品。这除了能给艺术家带来一定收益之外,无形中也是在拓宽摄影艺术的广度和提高艺术家的知名度。

  在与高科技结合方面,摄影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现在的3D虚拟现实技术有很好的对接。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发布、推广,还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版权认证,借助3D虚拟美术馆平台的媒介进行不限时间、空间的传播。

  谢琳: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和作品授权,这对于摄影家有何收益?

  李琼波:3D虚拟美术馆的作品授权可以多层次和多形式相结合,设置权限级别:包括普通照片的授权使用、限量版制作的授权,还有高精尖的收藏版的制作,这样即打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还可以渗透到各个消费层面中,为摄影家赢得最大的收益和传播力度。

  谢琳:2019年计划举办广东省首届当代摄像双年展,除了线下展览,线上3D展示会是摄影艺术家展示的最佳平台吗?

  李琼波:2019年当代影像双年展,除了线下展览,也将大力加强线上3D/VR展示力度,建立双年展的“3D数据库”,实现每届双年展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比较,打破时空局限,让展览和作品、作者得到充分的展现、交流、互动。双年展应该以前瞻的视野来拥抱和适应即将到来的AI虚拟现实时代。

2018年“闪耀新生时”展览现场

 

  对谈后思考:

  摄影家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虚拟美术馆,上传作品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版权认证、图片授权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无疑是当代摄影创作及传播的新渠道。当代艺术关乎观念表达与综合体验,未来摄影不仅不需要相纸,也不一定需要相机,任何可以实现图像转化和显像的事物都可以是摄影的器材,中国摄影家在跨媒材实践中已创作出一批作品。

  在未来创作中,当代摄影已不再拘泥于媒介语言本身,也不再固守摄影师的身份,3D虚拟美术馆平台使艺术家走出摄影本体语言和传播手段的局限,立足于当下现实的文化环境和科技条件,从社会、文化、政治乃至市场等多个角度构建具有丰富意义的艺术空间。

  随着摄影平台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多样化,作品形态和传播途径多元化,各类用户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放共治,将形成摄影与新媒体融合、共赢、共生的新图像生态。

 

  (作者:谢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对谈并供图:李琼波,广州53美术馆馆长、《画廊》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责编:維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来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谢琳: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函授教育

  美术馆公共空间如何利用(陈履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