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河东艺象 鼓舞中国——评鼓乐舞诗《大河之东》

2019-05-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芳 收藏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鼓乐舞诗《大河之东》近日首演成功。

  大河之东,河,指的是黄河。河东,即黄河的东面,泛指晋南地区。唐代以后,“河东”也被泛指山西。大河之东,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传说黄帝战蚩尤、炎黄融合都发生在这里,尧舜禹都曾留下足迹。在这里“抓起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是以河东地区的文明历史进程和艺术元素为基因,用多种手段、跨界融合而形成的一台优秀舞台剧目。舞台上,鼓声铿锵,舞步翩跹,长风浩荡,欢歌日常,以剧的形式、诗的意境走入人们眼前,走进人们心里。观看此剧,我感到了其表达的诗意与时尚。


  一、形式创新 表达诗意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把舞台元素几乎全部囊括其中,它是歌、舞、剧、乐、诗,是用所有舞台手段搭建组合起来的诗意呈现。全剧分为序幕与“鼍鼓启农”“战鼓英豪”“花鼓传家”“年鼓闹春”和尾声等几个篇章。

  序幕在鼓声中,通过人的舞蹈演绎黄河的吟唱以及日月轮转中人类的孕育。“伏羲制鼓”“巫咸造鼓”等意象出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击响“天下第一鼓”,奏出本剧的鼓乐基调。

  在“鼍鼓启农”篇中,把尧之都城出土的4700年前的鼍鼓、土鼓、陶鼓作为文化符号嵌入其中,在鼓声中舞出中华远古文明。那时候,“面朝黄土,背负青天”,人们创作出《击壤歌》;那时候,人们歌唱着“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配以植桑养蚕的美丽画面,诗意便出现了;那时候,尧天舜日,创造出上古盛世,中国农耕文明初始的浪漫意象撼人心魄。

  在“战鼓英豪”篇中,河东人物重耳、关羽、唐太宗出现了,他们也是三晋人物和中华英才。八佾礼乐,七星盘鼓,重耳归晋,开启称霸春秋的历史征程。绛州鼓乐被唐太宗演成《秦王破阵曲》,开启煌煌大唐的序幕。河东鼓乐雄壮地送关羽出征。鼓声飞扬,历史在前进中敲击出灿烂的文明。

  在“花鼓传家”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花鼓、软槌锣鼓等悉数登场,人们在鼓声中走过春种夏雨秋收冬藏。

  在“年鼓闹春”篇中,河东秧歌、运城锣鼓、走兽高跷、晋南背阁等河东人喜闻乐见的非遗形式登上舞台,这是动态生活的浓缩呈现,也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这样的舞台表达,贵在创新二字,是用攻坚克难的精神,把浩瀚悠久的河东文化做了一次全新的舞台尝试,还原了民间鼓乐的原始性,挖掘了《击壤歌》《南风歌》等所体现的先民的生活本质。

  说是诗,除了诗意呈现,还有诗的直接体现。每个章节的开篇语用四言诗的方式,演绎出古汉语之美,比如“鼍鼓启农”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弹歌》)。“战鼓英豪”中的“秦王破阵,讨伐叛臣。披甲执戟,一骑绝尘。煌煌武功,熠熠军魂。大唐凯乐,河东留根”。这样的点题语言,有古风,承古意,颇为迷人。


  二、文化汇聚 表达时尚

  全剧可谓包罗万象。远古历史,黄帝战蚩尤,用夔龙皮作鼓,地动山摇,最终黄帝取得胜利,蚩尤战败,血流过的地方化作了运城的盐池。炎帝神农曾在此教民稼穑,孕育出农耕文明。在鼓声中,人们狩猎、种植、栽桑、养蚕,衣食住行,开启文明的曙光。尧天舜日,有凤来仪,这是国家文明的起源。

  历史进程在春秋晋文公争霸中,在三国鼎立的搏杀(关公读《春秋》)中,一朝一代地更替递进。黄河为见证,听风听涛听雪听雨听战鼓声声。永乐宫的《朝元图》看醉了多少看客,而舞台上那个画者,长须白髯,一笔一笔地描摹出太真金母元君的威仪。在鼓声中,我们陶醉于河东之地的儒释道文化。

  高台花鼓欢快地在舞台上摞起十几层的花鼓阵,在鼓声、歌声、诵祷中,人们祈雨、娶亲,在闻喜花馍的香味中,把舞台化作了生活日常。

  河东之人便是这样,千百年来,从有了第一缕文明曙光开始,便无处不鼓,无处不舞。鼓乐从先民手里,经历“祀”与“戎”的过程,到达今天盛世下的精神日常。用千百年的时间,写成诗,写成剧,写成史,写成鼓和舞,组成鼓舞。而这样的还原和创新是时尚的。同时与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结合,技术又变成艺术,也同样写成诗、写成剧、写成鼓舞。

  说是新生事物,当然有它稚嫩的地方,有的环节太过繁琐,离题甚远,不够精美。河东文化源远流长,还要精简、选择,经过时光的淘洗,让它越来越精致,真正成为具有浓郁河东风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坚守传统文化,坚持活态传承,这是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这部剧做到了。它是鼓,它是舞,它是鼓舞,是精神鼓舞,也是文化鼓舞,鼓舞中国。


(作者:王芳,作家,评论家,《映像》杂志副主编)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王以东:我的鼓乐人生

  中国鼓王“谈鼓论今”:冀千年鼓乐传承发展

  公众开放日打造“人民的艺术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