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漫谈“打油诗”

2019-07-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刘加民 收藏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口头文学宝库中,打油诗显得有点“另类”:它独立存在,靠人们口口相传。它是许多民间说唱(坠子、数来宝、莲花落等等)、歌谣、史诗等民间文学样式的“近亲”;你无法确切指认出它准确的边界和方位,但你能在所有的文体当中,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类型中,看到它的影子。它还是民间文学中最具活力的样式,而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学得以生长的欧美文学之外的另一个母本;它没有多少文字记录留下来,但是一直顽强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人们精神需求的深处都为它留有一个空间。在高度城市化、信息化了的当今社会,你都不难遇到创作“打油诗”的人,他们出口成诗、即兴创作,善于把官方的东西民间化,把抽象的东西生活化。“打油诗”接地气、有趣味、深受普通老百姓喜爱。

  打油诗,也有人叫它顺口溜。有人夸张地说,《诗经》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白、机趣、生动的表达,就有明显“打油风”。这种诗风、文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史,直到今天,仍然十分活跃。“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旧体诗词明显衰落了,而打油诗总是无声地闪现在你的面前,无论是做田野调查,还是普通的聚会、聊天,都能与之不期而遇。

  一般认为打油诗起源于唐代中期,有个叫张打油的落魄文人写了一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到特写,由颜色到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用语俚俗,本色拙朴,不用偏僻的典故和字眼,也不追求华丽和高深,但是能让普通老百姓瞬间领悟,会心会意,诙谐逗人,风格别致。《咏雪》成为打油诗这个独特诗歌类型的代表作。

  其实,说打油体诞生于某个具体时代的具体诗人之手,未免牵强。一种文学类型,绝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而有一个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紧密伴随的发展过程,有些缺乏官方的整理记录,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作家群体,才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妙景观。同时,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学类型,每一种文学体裁都会有发生、演变、消亡的过程,都会反映生活、感应时代、融汇新风、承载某种使命。在不同朝代的主流文化中,文人创作的诗词歌赋都会有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那些不见于经传的民间文学,包括打油诗,同样也是与时代生活同步前进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进入各种诗词选本的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历代选学家的独特劳动。选学家是些什么人?钱玄同曾贬斥他们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是旧文学的代表。与承载着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白话文学相比,他们的确是落伍了。选学家把他们认为值得流传的文章,包括符合他们的价值、审美和趣味的诗歌,放进一个“高大上”的选本里,反复或者重点推入人们的视野,慢慢地就成了经典,成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创作家与选学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也就是说,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趣味,入选的几乎全是“文人体”,“打油体”凤毛麟角。值得关注的是,真正流传至今且大受欢迎的“文人体”诗歌,包括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少是充满了“打油气息”的,洋溢着灵动的生活气息和文字妙趣。白居易的诗,取材广泛,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便于学习和借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都是特别通俗生动的文人诗歌。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若用文人诗歌的标准评判,这首诗直白浅露,直呼姓名,是“无味”也“不雅”的,但是这首诗却依然成为了千古名篇。因为李白纯以胸中之气运笔,完全抛弃了写作规律,尽管此诗直白,然而却有一种质朴率真的意味悠然不绝,诗人与友人的情感已经完全体现在诗中。

  宽泛意义上的旧体诗词歌赋(或曰文人诗词)的华美长袍,被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驱人物给撕碎了,至今无法修复。这也是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无法避免反映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彻底摧毁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旧体诗词歌赋就丧失了衣食无忧的“三味书屋”了。

  互联网快速普及,便利了老百姓发布自己喜欢的文学品类。还有难以用传统文体标准进行归类的海量的“段子”,加上新的创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打油诗由于先天具有人民性、草根性,在互联网时代更倍受关注。而不少脱离时代生活和大众趣味的文艺,得不到几声喝彩,十分正常。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江南塞北、山寨渔村、田野民间,都统一搬到互联网上来了。当时的“大众文艺”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现在的“网络文艺”则符合当代的文艺需求。中国作协十几年前就开始主动向网络文学作家打开大门。在“互联网+”的时代,打油诗更加具有生命力,因为打油诗先天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和娱乐性,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观念;打油诗一直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活力爆棚。


  (作者:刘加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专访潘鲁生:谱写新时代民间文艺发展新篇章

  山东民间说唱文学的美学特色(孙立生)

  关于“民间说唱卷”编纂的几点学术思考:沿波讨源温故知新(常祥霖)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