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国漫崛起:做一个双重合璧“大奶酪”——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播说开去

2019-08-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董晓可 收藏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点映票房破6000万,上映首日稳居院线影片C位,创1.5小时破亿和4天半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记录的奇迹,获得猫眼评分9.7分、豆瓣评分8.8分的超高口碑……在其票房和上座率一骑绝尘和影迷们为国产动画打call的强烈呼声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广大观众对国漫崛起的殷切期望。而在其热映的背后,影片在对古今、中西双重“奶酪”资源“总动员”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做出一个口碑良好的古今、中西双重合璧“大奶酪”,或许是值得我们深思并对今后国漫发展资以借鉴的鲜活话题。

  一、回忆杀与当下性的古今合璧,诉说着国漫强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气象

  影片借助“哪吒”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唤醒了观众深藏心底的影像记忆,点燃了一代人的回忆与激情。这其中既有对1979版《哪吒闹海》里“勇斗龙族”“横剑自刎”的白衣飘飘哪吒公子的悲壮记忆,也有对2003版《哪吒传奇》里“扎俩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脚踩风火轮,手执乾坤圈”的少年英雄的豪情回想。这是“哪吒”形象所依托的丰厚历史遗产。除此之外,影片给观众带来强大冲撞力的是哪吒“混世魔童”的颠覆性形象塑造。他一出场便被种下了“魔丸”转世、为祸人间的天劫咒语。他不仅拥有一副烟熏妆、齐板牙的“史上最丑”模样,而且一旦露面便全城遭殃、人人丧胆。同时,传统“哪吒”叙述模式中“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情结局彻底转换为更具亲情色彩的李靖夫妇呵护爱子、甚至愿意为其付出生命的亲子故事。传统影片中是非善恶一维观念也变为了“让每个角色说话”和“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的呈说。哪吒的“魔性”更多表现于世人成见中的孤独与放纵,申公豹和敖丙因“豹脸”和“兽形”而深感自卑、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龙宫不再是危害百姓的一方祸患,而成了被囚海底的镇压和看守同类“海怪”的“天庭工具”。哪吒与龙宫也不再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双方,甚至与龙王儿子敖丙成为共御风险的挚友。所有这些都让观众在泪目中充满了同情。而影片最具震撼意味的还是哪吒所发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和战天斗地的激情。那种“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才算”和“打破一切是非定义”的反抗精神,都给人以深深的灵魂触动。以上种种都表明《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哪吒”叙述模式上的成功突破,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国漫历史资源的激活与创新。

  事实上,在国漫发展中,经典遗产绝非化石,而是需要不断激发活力的“月光宝盒”。曾经,我们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国漫历史,《铁扇公主》《猴子捞月》《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作品都曾造就了漫画电影的轰动效应,引来了宫崎骏、高畑勋等大师的学习。但近年来,国漫产业一度陷入低迷,我们为七色龙珠而梦想着迷,为猫鼠大战而肆意大笑,为柯南侦探而疯狂痴醉,为优雅公主而心生爱慕,却再难见到国漫电影的辉煌荣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漫在艰难环境中也经历着艰难蜕变。4年前,《大圣归来》为国漫打了漂亮一仗,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票房与口碑双赢。而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8年的《风语咒》、2019年的《白蛇:缘起》直至最近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风格多样的国产动画电影,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这些影片的成功,无疑启发我们要汲取历史遗产,实现国漫经典的逆袭。在一定程度而言,近年来国漫的风生水起均得益于传统动画资源与现代元素的“古今合璧”和“故事新编”。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唯有用全新框架解构经典神话故事,赋予其独立自由的现代精神,实现“回忆”与“当下”相融相通的大众接受美学飞跃,才能促进国漫产业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巅峰。

 

  二、民族特色与全球接轨的相契相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于国漫发展的又一启发

  在当下国漫发展中,“西方叙事手段下的中国内核”与“中国视域下的好莱坞式表达”早已成为彼此关联的血肉融合。事实上,“我是一滴中国墨”的本土元素正在经历着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漂流”之旅。《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哪吒故事为蓝本,在叙述策略上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类似,走了一条借鉴《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的“好莱坞式”英雄成长模式。影片依靠惊险刺激的悬念和高潮迭起的危机重生,在重塑中国传统故事与人物的同时,给予主人公哪吒以“历尽艰险依然少年”的帅酷范儿。在3D视觉狂欢中,引燃了观众内心埋藏已久的纵情天涯的情怀。同时,影片里“中国学派”的画风与“中国风”的造型设计也将国风美学推向了极致。整个影片画面简洁、明丽而富有动感,从色彩、构型、背景、意境诸层面的搭配,到细小如太乙真人坐骑那只啪嗒作响的“萌猪”和三星堆青铜面具元素的结界兽铿锵打斗的器皿撞击音响,再到两次穿越出入的《山河社稷图》中富有东方水墨风格的山水建筑和花草树木构图,及至高潮中哪吒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在火焰中变身的酷炫场景,无处不氤氲着浓重的民族特色,使得整个影片在精彩的剧情、精美的画面、精良的制作中,彰显着无穷无尽的国漫魅力。

  2年剧本、66版修改、3年电影制作、60多家制作公司、1600多人全力以赴、1400余处特效镜头,《哪吒之魔童降世》让大家看到了闪耀的“国漫之光”,也看到了全球接轨和国风文化传承“双剑合璧”中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

  当然,毋庸回避《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元素融合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譬如传统叙述底板上来自网络和方言的笑点结合略显尴尬,搞笑无厘头场景同热血爆棚的故事结合略显生疏,众声喧哗的商业化迎合让东方美学精神质素的展现大面积让位于视听狂欢。这些都使得影片风格中存在诸多杂糅。以上种种表明,国漫在古今、中西资源的融合中正处于艰难跋涉阶段。

  惟愿将来国漫在良性融合中,做出一个又一个风格鲜明的中国气派“大奶酪”,惠及观众也走向世界。


  (作者:董晓可,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责任编辑:王璐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少年英雄的“变形计”——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哪吒银幕形象的变化

  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五年变迁观察:从“大圣”到“哪吒” 从潮起到崛起(宋磊)

  “哪吒”身穿中国动画产业的“万麟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