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大海意象·书生报国·微言大义——评陈毅达的《海边春秋》

2019-10-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蔡清辉 收藏

  2019年,福建作家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笔者细心研读,感悟到一个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意蕴:对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严肃的思考,浸透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书生报国的豪情壮志,并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揭示。这种凝沉厚重的思想力量,成为《海边春秋》与其它作品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海”意象翻波澜

  中华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我们深耕大海、扬帆远航,架起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灿烂的中华文化也曾远播到世界各地。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明清两代闭关锁国,国家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多次错失了走向海洋的机会,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近代中国逐渐沦落成“有海无防、有海无权”的落后状态。

  陈毅达的《海边春秋》,选取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中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改革建设为素材,书写这个昔日贫困、封闭、落后的海防前线破茧成蝶史诗般的精彩故事。岚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东邻台湾,是两岸融亲的摇篮;邻近港澳,是中国大陆面向亚太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2011年升格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后,平潭这个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凭借“体制机制高地”“优惠政策洼地”的独特身份,在近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边春秋》详细叙述了这一传奇。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当前,海洋已经成为我国连接世界的蓝色桥梁和重要门户,我国经济已然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伟蓝图的提出,为海洋强国事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海边春秋》就是以这种形势为创作背景,以大海为意象,以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的火热现场为切入点,折射出国家对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力推进,表达出岚岛人对中华民族复兴“海之梦”的痴痴追寻。


  “书生报国成何计”

  我国素有“书生报国”的文化伦理基础。《海边春秋》里第四批援岚人员中,名校毕业的博士有20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00多人,大都是自贸试验、社会管理、金融投资、文化旅游、科技生态、法治党建等重要领域的业务干部。

  刘书雷和张正海就是这批“现代书生”的杰出代表。刘书雷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他的骨子里始终饱含着中国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本来只在书斋发挥光和热的他,毅然“临危受命”,进驻蓝港村。他那未经风雨检验的书生抱负,刚开始并不接地气,面临现实问题的被动、迷茫和困惑,表现了书生的固有“弱点”。在蓝港村第一次两委会上,他还差点“砸了锅”。最后,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敏锐捕捉到了“文创时代”给蓝港村提供的重大发展机遇,围绕保护当地生态和文化、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建设美丽渔村的目标,使蓝港村免遭整体搬迁并获得新生。小说让刘书雷经受一系列的重大考验,从漠然、好奇、热情、不懂、慌乱,再到倾听、观察、分析、判断,直至扎扎实实地与人心、实情、史事、蓝图相融,他遭遇了复杂而繁多、具体又紧要的疑难问题,也从实践中磨砺出了面对问题的辨别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个故事推动着情节发展。刘书雷逐渐取得蓝港村民意代表领袖大依公、海妹和晓阳以及兰波国际代表温淼淼的信任,这是他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他书生报国情怀抒发的过程;他本人也从一个书房里的博士,最终成长为一个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勇士”,并对人生、事业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作家捕捉到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不突兀,不夸张,更没有随意拔高,让人感受到那种执着的进取精神与真情,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现代书生典型。

  张正海是另一类书生的典型代表。他在桂省大学读的是旅游文化专业,又在浙省一所大学读了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当蓝港村因为整体搬迁遇到困难时,张正海被派任第一村支书,主要任务就是彻底解决搬迁问题。刘书雷下派深入调研工作,让张正海茅塞顿开,转变了工作思路。当他了解到刘的宏伟设想——将蓝港村改为蓝港国际旅游开发区、进行城镇化尝试,他当即予以支持。刘书雷的成功,离不开张正海的重要支持。围绕蓝港村未来整体的发展,张正海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规划设计。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书生报国,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也是我们今天仍要秉持的道德操守。文中导师陈子劲说:“人如果只想做根蜡烛,那他也就发光数尺,照亮自己而已;如果成为一座电站,那就可以光照社会。”刘书雷写下:“责任感就是时代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永远都不知道他处在什么时代,所以,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用说他会有与时代相匹配的人文情怀、伟大精神、崇高境界,而这恰恰是我们改变现实、改变生活、追求理想所需要的。”在某种意义上,小说《海边春秋》就是为“现代书生”的报国壮志提供一张“路线图”。一个读书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就应该体现在家国情怀的实现当中。这不仅是一种人生使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微言大义说警世

  陈毅达以《海边春秋》命名小说,不仅仅是记录岚岛的改革风云,同时也借助“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精彩的小说叙事之中,对当今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现象或弊端作提示,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家立意高远、叙述朴实、涉猎甚广、含英咀华,可谓精致而厚实,犹如一部小型的“醒世恒言”。

  说《海边春秋》是一部准政治小说,也不为过。小说写入大量官方文件语言、官员语言、基层干部语言,犹如一个中国特色鲜活的“基层政治话语展示馆”。作家敢于直面官场陋习和体制弊端,描写得生动具体,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人心。如作品中镇党委“董书记”,此人是中国官场腐朽文化染缸里爬出来的“典型官员”:深谙潜规则,热心编织关系网,善于揣摩、逢迎领导心思,只唯上不唯实,不仅不作为,而且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权力控制欲很强,心里唯独没有党的事业和百姓利益。他埋怨蓝港村村民觉悟低,没有牺牲精神,甚至说:“我们做基层工作的,没办法有那么多理想的色彩。”像他这样的干部对党的事业带来的只是伤害。

  刘书雷来到蓝港村,为这个千年渔村的独具特色所吸引,也被渔村的落后现实彻底震撼。比如:一方面拆迁的安置楼已建成提请交付验收,另一方面村民紧紧团结一起坚决反对。渔村里出现了老人会,村子里很多重大的事都要经过他们的认可;家里族里有什么纷争,都要找老人会来仲裁,裁定的结果比法院判的还管用。我们不难想像,这个曾经封闭了数千年、被现代化冷落遗弃的“天涯海角”,一下子被时代发展浪潮推到前列,就像一条小木船,被强行推向大海,注定要经受长时间的暴风骤雨和惊涛骇浪。面对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改变,人们的惊喜、困惑、茫然,甚至恐惧,可想而知。这时候,特别需要基层干部,转变工作方法,因势利导,让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协调发展。

  边远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人才外流多、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海边春秋》所说的“一等人才漂洋过海,二等人才北京上海,三等人才广东沿海”,的确是事实。文中的海妹、晓阳哥、依华姐,这些从岚岛走出去的现代知识青年,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家乡的发展及变迁将他们召唤到了一起。然而,这样的事例,还属于凤毛麟角。现在的问题是:家乡、基层是否还有年轻人实现梦想与价值的广阔天地?中小城市吸引人才回流是否有很好的政策措施、让年轻人真正在改革大潮中有所作为?年轻人的发展能否与家乡的发展同步?正如作者所说:“如果全国的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聚集,其他中小城市怎么办?鲜花独放当然不能说不好,但是如果遍地是花,你说哪种景致更美妙呢?”

  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我国媒体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与新媒体“打交道”,处置好一些突发事件,己成为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迫切任务。小说里写到,刘书雷进驻蓝港村前,上级领导特意叮嘱他要留意一个网名叫“海上蓝影”的人。刚开始,大家担心他利用网络扩大事端,让蓝港村搬迁的事情成为网络热点,给岚岛大建设带来负面效应。但后来,刘书雷真正了解到“海上蓝影”的真实想法,他在网上带头反对整体搬迁,吁请当地政府能保留村子;他很懂政策、法律和道理,不支持村民们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劝说村民通过正常渠道让上面听到下面的声音,相信政府能够认真对待民众的反映。随着调研工作的逐层深入,刘书雷同“海上蓝影”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共同致力于蓝港村未来发展,为领导干部与新媒体“打交道”树立了典范。

  陈毅达立足时代和当下,怀着“文以载道”的赤诚之心和使命感,用真挚有深度的思想和这个时代进行对话,激发读者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动力,也让我们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和提升。


  (作者:蔡清辉,厦门文学院高级记者、编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陈毅达《海边春秋》:乡土的艰难蜕变与新生

  李秋沅《千恒·流光》:魔幻现实主义的尝试与精神原乡的追寻(蔡清辉)

  《无问西东》:青春始终是一种力量(蔡清辉)

  老龄化社会唤醒“老年文艺”(蔡清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