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山西艺术节期间,三晋大地南北西东的戏蜂拥而来,太原各大剧场人声鼎沸。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看得最多的是蒲剧,通过看演出、读剧评、听点评,在和蒲剧的戏友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可爱的人,真可谓台上台下都是戏,有时候幕条后面、舞台底下的精彩甚至会喧宾夺主。
运城市的演出我看了不少,有市级院团、县剧团、还有民营团。后来惊奇地发现他们拿了不少奖,我甚至觉得“运城”确实是“幸运之城”。河东之地为何人才辈出,好戏连台?难道真的是“幸运使然”?
而今,大幕垂下余音悠远。如果说,舆论只是一时的喧嚣,那么艺术应该是理智的:是非成败,自有定数。
一、师傅和徒弟
这次参评,河津小梅花蒲剧团的原晓蓉和芮城县蒲剧线腔团的程松均未摘得“杏花”。原因很多,但瑕不掩瑜,原晓蓉的“唱”和程松的“打”还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我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剧一评”会上,七十多岁的解光礼老师略带激动地说:“我都已经回家种菜了。河津小梅花团的领导说原晓蓉要比赛,我就来了。原晓蓉是我师姐‘冯派’朱秀英的徒弟,她的条件非常好,我得帮娃一把。当年我们那帮演员中,我是最小的。现在我都七十多岁了,这个老版的《断桥》再不排出来,可能就没有了,再不传下去就可惜了……”从他的言语中,我感受到那一代戏曲人对艺术的深情厚谊,他们将毕生的智慧和汗水都倾注在了舞台上,反而对人间的俗世烟火少了兴致,声名随他去,功夫在我身。后来,我找资料看了老爷子的《采花》,动作的潇洒劲道令我折服,特别是个别绝活在当今戏曲舞台上基本已销声匿迹,这样的戏是蒲剧的宝贝,这样的老者堪称大师。
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断桥》
程松的故事,是他师傅任志信后来讲给我的。看到他下场门两次长时间缓息和无故掉枪杆子,我隐约觉得出了状况。原来程松在参评前下乡演出搬箱子时砸伤了脚,演出时靠吃止疼片坚持。前几天,任老师给我的信息中写道:“这次参评杏花奖我的徒弟程松名落孙山。徒弟到我跟前说,让师傅失望了,说着说着眼泪流了下来。我看着徒弟流下的眼泪只能说,这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再努力……下场的时候他对我说,师傅我坚持不下来了。我看见血把鞋都浸透了。我忍着眼泪说,孩子,你上场时候说的话,拼命也要把这场戏演完。我看到孩子挣扎着把戏演完,心里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
这两位师傅话语不多,但一份拳拳之爱流露其间。艺术节还让我见证了更多感动,运城青年蒲剧团南征的参赛饱含着师傅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盼,稷山县蒲剧团的师傅贾金艺将《铁面御史姚天福》的主角让给了徒弟王海瑞。后来,我了解到运城市这几年举办了“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传承经典戏曲大赛。试想,“师傅”们当年的拿手戏由徒弟再一次搬到台上参赛,师傅肯不用心?徒弟能不卖力?
戏曲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枝,但这师徒情却是如出一辙,它已经成为人性昭彰、灵魂永恒的标志。
二、传统和创新
在信息高度发达、碎片化、娱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了博人眼球、标新立异,有些戏曲演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剧本、编排、服装等方面,评论的焦点更是徘徊此间。
地方戏存在的价值根本在“地方”,个性特色不外乎方言和唱腔。地方戏如果没有个性特色做支撑,要论讲故事的功夫,又怎么能比得过电影和电视?
《铁面御史姚天福》拿了一些奖,事后我问贾金艺团长:“你们赢在哪里?”
他毫不犹豫地说:“综合实力!”
《铁面御史姚天福》剧照
难道全部是综合实力吗?我认为,作为稷山一个县剧团,他们首先赢在了“味道”。对,是蒲剧的原味!板式是戏曲味道的“防伪标志”,而且传统板式离不开打击乐。戏曲唱腔由不同板式串联,表演棱角由打击乐全场把控,这是传统,更是关键。至于剧本、舞美、服装等,都应该为这个根本服务。如果舍掉了曲,抛却了戏曲独特的表演技法,只剩下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不是有体无魂?
传统戏传唱了几十年、上百年的经典剧目,曲调弯弯绕绕,老百姓已经耳熟能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品”。戏曲有自己的生态,传统应该是它生生不息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取之不尽的滋养。当我们仰望蓝天,幻想播撒新种子的时候,应该掂量掂量这块土地能否承受得住。否则,种子死掉的同时,地也荒了。
三、平台和观众
戏曲发展好不好,要看平台和观众。
常看戏的人会发现,只要一听说有蒲剧演出,“晋南老乡”总是满满当当。一谈起蒲剧,戏友们总是口若悬河、两眼放光,他们很专业,也很挑剔。《铁面御史姚天福》首场演出时出现一些小的细节问题。演出一结束,台下观众就直言不讳地提出来。经过调整后,第二天的演出效果有了很大起色。《姚》剧包揽大奖,与台下的好观众是分不开的。
据了解,运城市的县剧团是保留最完整的,全市蒲剧演出剧团约有20多个。这几年,他们每年都举办各类戏曲汇演和比赛,编排出了很多新剧目,发现了很多青年新秀。这次参赛的南征、原晓蓉、程松都曾多次在市里获奖,《姚》剧也是先获得“菊花奖”才有机会参评“杏花奖”。
《铁面御史姚天福》剧照
好戏的成功,大角儿的成名,得益于师徒的心手传承;得益于传统和创新的取舍;得益于平台和观众的关注。运城乃至山西的戏曲在传承、取舍和关注中,天地将变得越来越寥廓。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