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浅议艺术评论的四个维度

2019-11-1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苏玉华 收藏

浅论艺术评价的作用

  评论是人们最日常的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评论,提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判断标准,引导他人对该事物的评定。

  评论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心理倾向及基本态度,这种心理和态度是建立在文化习俗、道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受教育水平上的。由于对社会形态、事物的认知不同以及知识、见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受个人喜好、性情、胸怀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评论往往呈现个人化特征。但人们的评论在大范围内是有着统一尺度和底线的,因此,当人们的评论趋于一致时,事物的性质基本确定,任何艺术家和任何艺术作品都脱离不了这种规律。

苏轼

  评论的品格性。公认的评论可以超越艺术作品的本身价值,甚至改变艺术家的历史地位。艺术品的品性在技术角度来看,可能受人的主观性影响要小一些,但有些创作了艺术品的作者却因失德而被人们降低了艺术地位。蔡京和秦桧的书法,为我们树立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据说,北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中的蔡,本不是蔡襄,而是蔡京。蔡京之所以未能进入宋四家,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没有被公正地对待,而是他的人品让他的书法沦为二流。蔡京是北宋徽宗时期管理朝政的一把手,他结党营私、专擅弄权、鱼肉百姓,将大宋江山败落,让中原陷入金人的铁蹄之下,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罪人之一。因此,他的书法再好也因人品的臭名远扬而进入不了宋四家。

  同样,秦桧的书法虽也为人称道,但由于他背上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其罪孽罄竹难书,因此人们对他颇有造诣的书法也给予历史的枷锁。蔡京和秦桧的遭遇也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圈不仅需要艺术作品,更需要艺术家的高尚品格。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评论是一杆比较公平的秤,这杆秤可以称出人心和意向,让那些有艺术而缺乏人性的创作者靠边站,而那些具有积极正能量的艺术家及作品则成为经典,为后世学习和追随。

  评论的时代性。即便是最出色的评论家,也很有可能受时代审美观念和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评论。梵高的画绝对是当今最昂贵的艺术品之一。但很难想象,梵高生前仅卖出过一幅作品,还是以友情价格售出的。梵高的画粗放野逸、夸张扭曲,笔彩厚重,造型怪异奇特,灿烂的色调尤其夺目,这与当时的古典学院派的忠实、完全表现自然的风格迥异,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格格不入。尽管梵高具备超越时代的进步,却为自己换来不被人们认可的尴尬处境。当时没有任何一位权威的艺术评论家对他明亮亮的金色阳光般的向日葵做出超越时代的评论。这些受写实主义影响的艺术评论家们,因为时代审美的局限性,让这位后印象主义先驱的作品在当时毫无价值可言。梵高死后,他的画风逐步被艺术界认可,他的画作从一文不值到成为天价,这一切皆缘于人们认识的变化和不同时代下评论的变化。

梵高

  由此可见,人们的主流观念并不是一贯正确的,就算是众口一词的认定也难免受时代的局限而作出错误的评论。而错误的评论和完全否定的态度,对艺术家而言是绝对的灾难,对艺术世界也是巨大的损失。但谁也无法改变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取向。只有转换了时空角度,人们从一时的蒙昧中走出来,整体上转变评论的力量,这些跨越时代的艺术作品才能被接受和认可。

  评论的客观性。评论到底能多么公正客观,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度量的尺度。一方面,评论的话语权掌握在权威的手中,而在今天有些所谓的“权威”可能是沽名钓誉的伪大师、伪巨匠,他们往往因个人的好恶而翻云覆雨,评论就更容易情绪化、个人化。尤其是在艺术商品化的社会,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成为衡量的重要标准,这就使得一些人意图用不通过艺术途径而是通过商业资本运作来实现某种作品的一飞冲天。他们经过周密的资本运作,将艺术作品炒作得像股票一样惊心动魄,而其艺术价值却被忽视甚至颠倒,这种做法,将评论引入一条伪价值论的错误道路。另一方面,艺术评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弱化。现在很少用大师对艺术家冠以头衔,但主席、院长等社会职务已经成为艺术品价格飙升的核心因素。社会头衔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专业化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评论已经沦为为艺术品价格服务的推手,而不是深植艺术传统土壤发掘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的途径。专业评论家要始终保持一种比较理性的评论,用见识和专业的知识来客观地认定,而对于一般评论者而言,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信口雌黄。

  评论的历史性。评论的专业与到位,来源于我们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继承。评论的依据,是以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对艺术史的深刻了解作为支撑的。如果对中西方艺术文化历史没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厚的造诣,那么评论就失去了判断的依据,成为个人好恶的宣泄口。但拥有了这些历史知识,我们就能避免评论的偏颇吗?显然也是困难的。尽管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依据,但这些依据对个人的理性作用是不相同的。不过,这种多样性也会开启一种盛世景象,那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议的评论对艺术品而言是保持其鲜活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特约编辑:朱丽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付酬征故事:中国文艺评论这五年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点击查看。投稿邮箱:wyplzg@126.com,请勿一稿多投)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艺术评论可以不睁眼“说瞎话”吗?

  “聚焦文化与审美: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高峰论坛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