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评协动态>正文

我们为什么推荐《左宗棠收复新疆》?

2025-09-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研讨会8月28日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董耀鹏出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清史专家、文艺评论家、主创代表、左宗棠后人、自媒体博主等出席,研讨会对该片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推动纪录片创作集思广益。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片花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说,《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六集的精炼篇幅通过故事化、剧情化方式生动展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辛历程,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及细节刻画,多角度真实再现了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以身为国、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命运与共,将深植于中华民族骨血中的家国大义、民族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说,左宗棠在国家民族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建立了彪炳史册的旷世功勋。由于各种原因,对这段历史社会了解不多,甚至是有误解,近年来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加强对这段历史的挖掘、研究和宣传,特别是通过推出重大的文艺创作,讲好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在这个背景下,湖南广电等单位制作播出了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创作题材的空白,是对历史负责的作为,是对时代召唤的担当,体现了可敬的历史勇气和独到的文化眼光。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主题曲《千秋》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讲述了这部纪录片酝酿的来龙去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把握,创作的再三沟通打磨,总结它的成功离不开强化坚定的政治意识、深沉的使命意识、强烈的精品意识。

《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导演王新建说,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我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把握史实,尽力做到真实准确。无论大的历史脉络还是具体细节,努力做到条理清晰、周全严谨、客观公正、有据可查,经得起专家和历史检验。

左宗棠后人得到纪录片播出的消息后,奔走相告,每周一到周四晚七点半准时锁定湖南卫视。左公玄孙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左禹说,我所接触到的左公后人以及身边亲友都对节目交口称赞。无论台前表演还是幕后制作,无不精益求精。每一句解说词,每个形体动作、每个场景设计,都能感受到所有主创对于民族先贤的敬意。

自媒体博主高能E蓓子说,纪录片在传播上的成功,非常值得从业者探讨和研究,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育年轻人,而是巧妙地融入了Z世代的语境,宣传团队多管齐下,多维度打造年轻人的流量入口,完成了一场逆向破圈。纪录片对于Z世代年轻人的价值很值得关注,左公“笨拙”的奋斗、“孤勇者”的形象,为Z世代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坚实的精神支撑,它展示了主流媒体如何用现代的语态,唤醒深层的历史记忆,并为一代年轻人锚定深刻的精神坐标。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大正说,讲左宗棠的故事,特别讲他收复新疆到新疆建省,以及第6集落脚落在海疆,为捍卫国土、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教材。讲左宗棠的故事,其价值就在于能够为我们当代中国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

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东梁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而这部纪录片就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志气,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展现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风貌的作用。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说,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早已穿透了时空,让今天的国人依然能够心潮澎湃。本片正是着眼于此,找准了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和共鸣处。在共振点和共鸣处上深入开掘,是这部片子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说,纪录片以时间为轴、人物心理为线,成功展现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大历史事件,演员在这里是活化的历史,他们像一部电视剧、一部纪录片的活插画,灵动而有气势,使很多复杂抽象的概念得以具化,其展现的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是任何描述无法替代的一种情感连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亚奇说,作品成功的最大启示在于抓准选题的前瞻眼光,要抓到观众看似熟悉、但其实所知了了的那些历史实践和历史人物,这种题材具有易于聚焦的先天优势。作品聚焦主题,采取多元视角,最终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互证的历史场域。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说,一直以来我们欠左公这么一部纪录片,感谢湖南台把初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一句话变成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它是一部兵团化高协同作战的胜利杰作,既保留了极强的个人艺术化创作的特征,又具备工业化通力合作生产的水准。

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演绎风格创新在于,将史书中的场景人物事件以准确生动、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来视觉化,平衡了历史真实感和戏剧表现力,以独特的视角方法和美学追求,丰富和拓展地讲述中国故事,读解中华文明的可视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说,纪录片一定要把史学思维、纪实思维同我们创作的审美思维、艺术思维和谐统一起来。靠史学思维来达到思想高度,靠审美思维去发现细节,靠细节去充满全部作品的血肉。如果讲史学思维是构建筋骨,那么审美发现细节的本事就是充实血肉。这部纪录片达到了这一条。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江涛说,这部纪录片一是解决了历史认知问题,生动还原了左宗棠力排众议、自筹粮饷、载棺出征,动员各族军民团结一心痛击敌寇收复新疆的重要历史,进一步澄清了历史认知、端正了历史观。二是创造性地提升了纪录片的创作水平,运用 AIGC 极大提升了镜头的精细度和画质的美感度,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其中的在场感、参与感。三是为跨省合作打造精品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电影局局长马玉萍说,本片生动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经营西北的光辉业绩,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精品教材。左宗棠在甘肃兴修水利、振兴民生等一系列举措,对当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片的成功启示,文艺创作应始终服务国之大者,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品创作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与实践热土。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任晓山说,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创作团队要认真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创作经验与成功做法,进一步挖掘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剧照

历经3年创作时光,拍摄行程近万公里,《左宗棠收复新疆》是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历史人文纪录片。2025年8月在湖南卫视、湖南金鹰纪实播出,全媒体受众超过3亿人次,社会反响强烈,出现了纪录片领域罕见的追更盛况,15—24 岁年轻观众占比达到 42%。在蓝鹰融合影响力排行榜多次位列电视纪录片第一,美誉度最高达100,收获26个热搜,知乎评分9.1,芒果TV腾讯优酷同步热播,均居历史纪录片第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公号刊发时有增加和调整),文中视频、剧照由主办方提供。

签发:徐粤春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新时代生态文明成就的舞台呈现——话剧《树魂》座谈会在京举行

《吕梁山大合唱》再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评创联动 |“新大众文艺与电影美学观念新变”研讨会举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