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清平乐》,温婉如斯,卿何怨之?

2020-06-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关婷元 收藏

  电视剧《清平乐》改编自小说《孤城闭》,该剧择取了原著的朝代背景、人物线索,弱化了小说中绝对主角怀吉和公主的情感线,扩容了宋仁宗为君、为子、为夫、为父的一生。该剧依托原著的语言风格,根发于宋词的文风与文化名朝的雅致相映成趣。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度诗意、夹杂古文、古风古色的叙事风格,该剧显得节奏缓慢、戏剧冲突较弱。观众对于这部剧的主要批评也围绕剧集节奏缓慢、人物形象过多、与原著偶有差异的感情线等方面。在该剧全集完结后,客观审视这些问题,确是如此还是更多源于“误读”“误判”?当国产古装剧在宫廷剧、古装剧、历史剧等几种题材中游走不清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类型化的视角去看待《清平乐》这部剧呢?

  一、雅致、厚实的剧作特征

  《清平乐》既有可供闲谈的流量值,也有可供欣赏的艺术性,还有可供探讨的文学话题和历史问题,总体而言,是部优质剧。

  该剧的一大亮点与主要特征是剧本厚实。尽可能尊重与还原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叙事特色。台词考据,角色丰富,叙事情感婉转缠绵,这些奠定了导演镜头语言的基调与节奏,演员也可在此基础上释放出个人魅力。编剧笔法全面,既有波澜壮阔的朝堂赐对,也有多情细腻的儿女情长。该剧较经典历史正剧尚有许多不足,毕竟并非根据历史典籍创作而成,而是根据以历史为基础的古代言情小说改编而来,但是其综合历史剧与宫廷剧的尝试,在艺术审美引导、历史教化功能、文化价值传达的多维性等方面皆有建树。这种定位也形成了该剧节奏和缓的特征,朝堂政论戏占比高,后宫情感线推进缓慢,但其题旨已远高于宫廷剧、古偶剧的娱乐化诉求,体现了艺术自觉的勇气。

  博弈精彩的朝堂戏反映了宋朝精神志趣。宋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胸怀、文人雅士的风雅情趣,言谈间可见的宋词之美、古文之精要,这些都激发了观众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无论是朝堂论争,还是文臣小聚,都在去传奇性的叙事中,颇具正剧气质地彰显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治世思想。历史剧是“向过去的时代取材”反应当下问题,在以史演史的敬意中反应“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教化功能。比如,后期的一段剧情:欧阳修作为主考官整顿科举文风,阅卷时盲点苏轼,却被“太学体”文风的拥趸围堵街头。这段剧情以刘几等围攻欧阳修,苏东坡杜撰典故的历史趣谈为脚本,铺设了一段精彩的文人对弈。欧阳修所批判的执拗用典、浮华难懂的文风,与当今学术论文的冗文好引等问题何其相似。此类示例多处可见,这也是该剧朝堂戏让人大呼过瘾的精妙所在。如果只是以“宫斗戏”为主线,强造所谓戏剧冲突,也就失了本剧的特质与格调。

  编剧似乎试图百科全书式地反映这个“文坛明星”制造机的朝代,所以,剧中的角色多且全,观众时时惊呼,又一个课本中的人物“上线”了。至于有观众反应人物太多记不住,需要字幕不断“贴脸”的问题,其实反应的是观剧环境的问题。传统的电视剧播放方式是电视端,往往是一家人一起观看,这也是在观演关系环节,电视剧与电影的最大区别。而在如今的台网联播中,网播提供的可暂停、可回放、可调节播放速度等技术支持,都为观众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看模式。借由这些平台,观众掌握了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每部电视剧,只要有心,甚至可以截取到每一个细节,这也是现在电视剧品质要求逐渐提高,日趋电影化的一个原因。这样看来,“人脸识别”这些细节问题,对于用心看的观众非但不难,还能从中觅得很多趣味。

  丰富各异的感情戏得益于角色性格的成功塑造。全剧以更为内化的方式——人物性情差异——建构戏剧冲突,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涌中,推动剧情辗转向前。借皇后与内侍的对话,探讨“人欲”,其“因情生痴,因欲生贪”的讲述,与她在帝后关系中克制情欲的一生彼此映照。这种对爱恨嗔痴的试探贯穿始终。每一段感情关系的相依相伴都不同,既反应了剧中朝代的开明,也体现了历史剧的开放姿态。

  二、在对话中提高观众审美

  网播剧特有的“弹幕文化”为观众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交流渠道。这在增进观众看剧热情的同时,也会导致因个体审美差异的不同而产生片面恶评“带节奏”的误读。比如,部分观众才看了《清平乐》前几集,因不适应缓慢的叙事节奏,便发出“没头没尾”“节奏太差”的吐槽。

  这便产生一个问题,一旦剧中的个别逻辑不符合观众期待,便一定是剧作本身出了错吗?当下,一些国产剧的表达方式简单粗暴,中景到特写的叙事镜头,配合“搞事情”的背景音乐,将每一个故事点都强推到观众面前。在这种叙事过满的镜头里,演员无需过多发挥,演技稍微达标便广被吹捧……正是此类灌输式观剧体验,使得一部分观众放弃了自主思考,镜头语言与节奏稍微丰富一些便会觉得“烧脑”。所以当《清平乐》中出现弹幕“能不能少点倒叙,看得费劲”时,反应的便不只是该剧自身的问题了,而是强刺激投喂下的大众审美趣味使得一些观众很难再静下心来细品一部电视剧的细节。如果把《清平乐》比作欧洲文艺片,那么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自然难以接受其舒缓温婉的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不过,总会有另一部分痴迷于文艺片小众格调的观众,这也是《清平乐》的评价两级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

  我们需要尊重明星效应、粉丝文化、市场运行需求等,但是结算完市场效益,能留下些值得品读与回味的东西,才是一部电视剧冲破一时的热点现象、突破“互联网记忆”、逐渐成为经典、不断发挥余热、在被反复翻看探讨中显露出的“余味”价值。如今,就连人民网起标题时都在靠近饭圈文化:《〈清平乐〉热播,谁是你心中“大宋文人天团”的C位》。这不失为一种有趣吸睛的方式,但是此类文章是否也反向促使了这部深沉之剧流于浅薄?娱乐性评论广泛流传,遮蔽了该剧真正的精华,错失了很多更值得挖掘的意趣。在阐释分析中折射观点,或紧随潮流如新媒体大众点评,出发点不同,对影视剧的解读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有异。宣传软文式的评介往往会使艺术评论与作品渐行渐远,只能说在新媒体时代,每部剧作的话题量、热搜数据可以参考,但是不能成为评价一部剧优劣的指标。

  当然,“弹幕文化”也有积极有趣之处。比如观众可以在 “被背诵全文深深支配”“来自学渣的围观”等各种“神”评论中,穿越历史与当下,建构起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趣谈”式假想图景。这增加了观剧的欢乐,也让人叹服观众脑洞之大,还可以在这些弹幕中发掘出剧作不经意的“爆点”,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在大众接受环节的各种“怪状”。

  总之,《清平乐》可谓瑕不掩瑜,除了广受称赞的构图美学、细节控服化道等,其观念题旨、艺术精神都是走在前列的,做到了集审美认知、教育、娱乐等于一体。剧中太多值得玩味的精彩桥段没法一一列举,除了“语文科”的“学霸冲击波”,还有发端于历史真实的深沉教诲,这些都是能从这部剧中汲取到的意外收获。《清平乐》能从原著中提纯宋仁宗的“人生履历”为主线,便是对大众不熟知朝代里的陌生帝王“科普”式艺术创作的新尝试。通过改革坊市制、使用活字印刷术、培育占城稻、晏殊三次罢相、几届文坛大家间的师承关系等诸多历史事件的再现,我们看到何谓“仁宗盛治”,理解非以文治武功闻名、不好微服私访的帝王是如何以“节制”“仁爱”“平等”的超前观念治理国家的。毕竟除了痴缠后宫情爱,“搞事业”才应该是每个君王的正事啊!片头曲一首《愿歌行》便唱出了宋仁宗的心声,“慎乃君德之首,民为天下根基,为四海平宁何敢恣意”。《孤城闭》更名《清平乐》,愈加契合剧中题旨。宋仁宗一生的愿望便是“社稷安稳,天下平宁,百姓安乐”,超强的责任意识使得他以自己和己之所爱困锁孤城为代价,换来了大宋百姓的清、平、乐。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关婷元,大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评协六周年·团体会员展风采”网络专题征稿

    中国评协六周年,“时光机”约稿中

    三种颜色、三幕人生——评赖声川版《北京人》

    《清平乐》里那些历史的彩蛋

    《清平乐》的“野心”与古装历史剧的困局(张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