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不在融合中破壁出圈,就在融合中销声匿迹
——《唐宫夜宴》的启示
舞蹈《唐宫夜宴》(视频来源:优酷)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在强手如云的“年夜饭”盛宴中“火出圈”,尤其是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更为爆红。截至3月13日,微博相关话题#河南春晚#阅读量6.3亿,#唐宫夜宴#阅读量2.2亿,霸屏热搜多日。此外,#河南春晚总导演回应节目出圈#也登上了热搜榜第一。经过自媒体和官方媒体的热议、酝酿、发酵之后,河南卫视倾情制作的元宵节节目“河南卫视博物馆元宵奇妙夜”再次荣登微博热搜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发推文称:“美来自创意。在2021年河南元宵晚会上,唐朝(618-907)陶俑复活,翩翩起舞,向观众展示了河南博物院”,向世界推介河南,推介中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原名《唐俑》)引起了热议。最先在微博推介的大V@风一吹就瘦了写道:“我单方面预判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是2021年最佳节目。”微博大V@spark不夜城赞扬道:“难得在一群流量作品中看到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微博大V@追剧少女泡泡糖肯定:“《唐宫夜宴》顺利出圈还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舞台效果真的十分惊艳啊!”
舞蹈圈内的专业人士也对《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现象展开积极评论。 文章《〈唐宫夜宴〉一次成功的讲述》认为:“《唐宫夜宴》提供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清新的方式,轻松自然偷悦,不夸张,不煽情,不故作高深,不设置门槛。”文章《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认为:“在荧屏上,观众们看到的不只是唐朝宫廷中乐师的表演,更是跟随这群可爱的姑娘,从唐朝走向华夏文明,从宫廷走向中原沃土,尽情地欣赏着河南悠悠文化中一颗颗闪烁的璀璨明珠。”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写道:“《唐宫夜宴》那种‘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之唐代风韵,跃然眼前,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之风穿越时空,横扫牛年天地。”
舞蹈中国编辑部组织了8名舞蹈圈内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在“舞蹈中国”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如何看待〈唐宫夜宴〉出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金秋教授认为,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真实地反映历史、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群众思想与情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基点。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岩教授提到,古典舞创作要把握好“度”,既要有创新,又要考虑大众需求。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玉玲谈到:“科技力量的介入已然改变了舞蹈生态,带来舞蹈观念与实践的革新,强化了舞蹈跨界合作与多元交融的艺术表达。”
在相关的话题讨论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张延杰提到舞蹈圈人士对这部作品的动作编排和动作语汇有批评之声,同时也不可忽视普通观众的积极反响。而编导陈琳在谈到《唐宫夜宴》的创作时,似乎也没有着墨动作编排和动作语汇的“专业性”,而把焦点集中在舞蹈形象的选取、舞蹈演员的妆容和服装造型、幽默诙谐的情节上。
舞蹈《唐宫夜宴》剧照
假设舞蹈中的唐宫小姐姐褪下华服,隐去妆容,回归到排练厅中,我们从舞蹈动作语汇和编排的角度重新审视《唐宫夜宴》,就不难理解舞蹈圈专业人士的批评之声了。在《唐宫夜宴》中,舞蹈流动时的动作以小碎步和左右横摆胯为主,但这并不是唐代女子的“踏歌起舞”,也不能因为作品中出现了“纵身旋转的舞姿”就跟“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胡旋舞挂上钩。缺少汉唐古典舞的韵律,仅仅模拟歌舞俑的姿态,即便流动了起来,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地道的古典舞作品。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唐宫夜宴》由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基于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此《唐宫夜宴》非彼《唐俑》。舞蹈圈内专业人士可对《唐俑》展开一番详尽的舞蹈本体分析和评论,但不必用古典舞的专业标准和舞蹈本体层面对《唐宫夜宴》进行严苛的批评。《唐宫夜宴》虽脱胎于《唐俑》,但在河南卫视的精心包装下,已经焕发了崭新的光彩,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底蕴。借助新技术、新媒介,《唐宫夜宴》中的小姐姐们仿佛是复活了的唐朝乐舞俑,穿梭在博物馆之中。无声冰冷的博物馆文物在唐宫小姐姐的带领下鲜活了起来,沉睡的文物被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正是节目与观众、网友们产生共鸣的核心焦点,也是《唐宫夜宴》出圈的根本所在。正如2021年河南省春晚艺术总监李暄所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
总之,《唐宫夜宴》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舞台舞蹈,融合了舞蹈、文物、科技等一系列元素,是立体呈现中原文化魅力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唐宫夜宴》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长期量变积累而产生融合的结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综艺节目制作开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到一条现代的表达之路。以《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扎根广袤的历史厚土,在创意、互动、传播上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以契合新时代的诉求,引发大众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度关切。
本次“出圈”的河南卫视立足中原文化的传播,打造了多个文化名片,如《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汉字英雄》等,把优秀的本土文化搬上演播厅的舞台,让其广播在中原大地,亮相于国际视野。正如河南卫视春晚导演陈雷所说:“我觉得我们方向找对了,立足中原文化、黄河文化,运用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把我们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很多情感放到里面,最后收获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许。”
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自媒体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古风浪潮在自媒体平台也是风头正盛,如:B站Up主“古琴诊所”和“二十四伎乐”。表演者身着古风服装,演奏中国传统乐器,演绎或改编知名古曲。结合新媒体技术,古画仿佛动起来,深受网友喜爱。
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为《唐宫夜宴》的诞生提供了理念基础和技术经验。另外,河南博物院的一系列努力激起了大众对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河南博物院于2019年成立文创部门,设计开发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让中原文化、沉睡文物融入百姓生活。他们根据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妇好鸮尊,推出了“妇好鸮尊”冰箱贴、冰激凌、咖啡等文创产品。尤其是在2020年年底推出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更是达到了“一盒难求”的地步。这些都为大众接受和关注《唐宫夜宴》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做了铺垫。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长期积淀下,融合了中国古典舞蹈、传统文化和高新技术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应运而生并成功出圈。沿着《唐宫夜宴》的成功道路,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郑州歌舞剧院进一步推动热度升温。河南卫视弃用之前录制好的元宵节晚会,仅用五天时间推出全新的元宵节晚会“河南卫视博物馆元宵奇妙夜”。摄制组辗转河南博物院、洛阳应天门明堂、开封清明上河园、登封观星台等地实景拍摄,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让唐宫小姐姐穿梭其中,连接不同场景。河南广播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趁着《唐宫夜宴》热播及大众对博物文化的关注,推出了七集系列微视频《唐宫夜宴中的国宝》,借助网络平台推介中原文化。河南博物院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二次元融合,在其官方微博发起#唐宫夜宴手绘大赛#,并注册了“唐宫夜宴”“唐宫小姐姐”相关商标,计划推出文创产品,满足大众需求。在“河南卫视博物馆元宵奇妙夜”中,郑州歌舞剧院在洛阳明堂亮相了舞剧《水月洛神》中的舞段《芙蓉池》,华美的舞蹈配上有“万象神宫”之称的紫微城正殿,使《芙蓉池》也迅速登上热搜,引起关注。
河南卫视博物馆元宵奇妙夜
《唐宫夜宴》的破壁出圈印证了艺术与传统文化、高新科技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唐俑》具有舞蹈艺术独特的语言和魅力,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如果不在艺术、文化、科技的大融合中抢占主位、破壁出圈,就会在融合中成为配角、销声匿迹。舞蹈圈内的专业人士需要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舞蹈艺术,用新的思维创作舞蹈作品。在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对话、融合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守圈”,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厚土,对舞蹈艺术深耕细作,健全舞蹈理论体系,挖掘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破壁”,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学科领域的成果,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同时搭载新媒体、高科技的平台,从而发展创新、焕发生机。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赵晓宇,艺术学博士,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签发:徐粤春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唐宫夜宴》火出圈:创新“守圈” 主动“破壁”(“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张凡)
“出圈”+“回归”,看传统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出圈”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梁君健)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我的阿勒泰》:景观、成长与人生的旷野
诗剧《齐德拉》:协和精神中的理性与超然
短视频切片对于影视剧传播的增益与消解 ——以热播剧《繁花》和《猎冰》为例
文艺因劳作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