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省级评协>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正文

人人都有麦克风,文艺批评怎么办

2023-12-28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黄尚恩 收藏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 聚焦文艺批评新可能:

人人都有麦克风,文艺批评怎么办

论坛现场

12月20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在辽宁大连举行。论坛由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来自北京、辽宁等地的30多位学者、评论家参加。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雪铭出席并致辞。论坛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洪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主持。与会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经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文艺批评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进一步为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说,“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关键词。我们应该以融汇创新增强文化主体性。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进行融合创新,坚持“两个结合”,有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消化吸收、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更不是各说各话;应注重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文艺创新发展。东北大学教授刘广远说,在新时代,文艺事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文艺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催生更多的精品力作。文艺批评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一环,要积极助力于优秀作品的涌现。在批评实践中,要积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和鉴赏作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新时代人民文艺所呼唤的价值标准。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创作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说,在新时代,要努力创造出更多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的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是各个艺术门类中以不同的艺术媒介创造出的经典的标志性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依靠鲜活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感染人,能够直击人心,给人以强烈的审美直觉,唤起人们最为普遍的审美共通感。经典文艺形象是在最为广大的受众的当下审美感受中生成的,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获得了最大公约数的审美认同,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强烈的印象,给人们留下强烈的时代记忆。经典文艺形象还会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说,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视野来观察当下的文艺创作,会发现传统因素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鲜明呈现。比如,西方的现实主义总体偏向于客观性,而我们传统的现实书写有很多主观性的元素,新时代的一些小说创作就有效地融合了这两方面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心性现实主义”的写作范式。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强调不断向前流动,而中国的现代性则在流动中时时回溯,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联中观照现实问题。在人物形象上,当下文学、影视作品中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传统君子风范的人物形象,形成了现代君子式典型。这些新的文艺现象,需要我们用新的批评视野和批评方法进行有效梳理,呈现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丰富发展态势。

新时代文艺批评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进古典文论资源的当代转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体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林喦说,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随着思想探索和创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涌现出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和丰富的批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传统批评资源继承不够、大家在批评现场各说各话导致无法形成有效交流等问题。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聚焦中国的现实、观照文艺的现场,催生一些具有原理性、独创性的批评理论,建构文艺批评的中国范式,为文艺批评实践寻找到新的标准和尺度。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谈到,中国古典文论中存在许多关于创作和叙事的言说,比如强调作家在创作中既要“格物”,也要“动心”,在客体中注入主体的丰富情感;强调艺术的真实,即使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要讲究情节的合情合理;在塑造人物时,注意把握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做到“同而不同处有辨”;在叙事节奏上讲究张弛有度,有时候要有一些闲笔等等。这些理论对当下的创作和批评依然有着丰富的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实践时,应积极从古典文论中吸取有效的理论资源,并结合当下的崭新实践进行新的审视和转化。大连大学教授高日晖表示,我们既要用传统的理论来观照当下文艺创作,也要用当下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古典文学,增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使传统与现代更好地关联起来。

媒介的变化,导致文艺创作的新变,要求评论家采用新的视野和方法进行观照。东北财经大学教授韩传喜认为,媒介的迭代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考察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关系时,既要关注其情感逻辑,也要关注其技术逻辑,二者是一种交融的关系。在文艺现场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创作者、接受者等主体,也要关注资本、技术等要素,这样才能全面分析其中的复杂状况。这对文艺批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评论家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话语,在与现场的互动中建构起值得深入探讨的话语空间。《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余宁谈到,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评论者。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真正深入到文艺现场,包括网络上的文艺现场,直面文艺工作对象、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观察文艺创作生产格局、文艺产品传播方式、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真正彰显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功能,切实发挥好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大威说,按照“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多媒体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的改变,会导致传播内容发生对应的形变,通过传播所建构的文化也随之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强化对媒介的引导,充分发挥多种媒介的传播合力,使之真正发挥凝聚人心、传播形象的作用。在新时代,我们在媒介宣传中要充分发挥文艺的力量,以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积极宣扬时代的英雄形象,不断提升我们的奋斗凝聚力。对于文艺评论家而言,要发现媒介与文艺之间的复杂关系,仔细梳理文艺在不同媒介语境的变化和发展。


延伸阅读: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艺批评高端论坛”综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体会员巡礼·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召开“认真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强文艺评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研讨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