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用多样的方法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高质量发展(陈履生)

2023-05-11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陈履生 收藏

当代中国美术如何面对新时代,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因为美术创作的未来难以预料其发展,而能够看到的是其在原来基础上的问题众多,层层叠加。1949年以来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已经传承了自延安时期以来的新的美术传统,同时积淀了非常多的代表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仅是存留在美术史上的,更重要的是存留在几代人的心中,直至今日。今天,人们可以如数家珍般地叙述那些经典的故事以及它们的影响。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尽管有其发展的历史契机,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提升,则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

近年来,中国美术创作依附于全国美展,依附于各类工程、项目、课题,形成了新的方式,并叠加在旧的展览模式之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应该总结近年来全国美展中金奖、银奖等的实际水平和影响,有多少人能说出那些金奖、银奖的具体作品。这实际上是个影响力的问题。虽然那些作品依然是在一个具体奖项中出类拔萃,可是影响力已不复从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不具有与众多的学术项目以及复杂的课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年的国家重点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和制作,就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临时搭起的工棚内。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春夏秋冬四季与东西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在一幅画面上同时出现,首次拍摄者张祖道是在二楼聚焦放在一楼地面上的原作才完成拍摄的。董希文创作油画《开国大典》是在非常局促的位于大雅宝胡同的中央美院教职工宿舍里。还有为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创作众多经典之作的画家们,他们也没有获得什么奖励。反观一段时期以来,有不少作品花了很多专项资金,却似乎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力。

《开国大典》(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美术创作,就难以支撑高质量的美术发展。虽然今天从事美术创作者众,美术教育超常发达,但面对现状似乎又总要去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何看待美术创作及其表现出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何看待与社会关系纠缠在一起而难解难分的创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去研究的。虽然如今美术研究机构很多,却少有人在面对这些现实问题。而对于这些相关联的诸多方面,又缺少共同的协调机制去解决问题。尽管如今的美术创作不像过去那样“斤斤计较”于题材内容,艺术家也可以相对自如地去表现,然而在主流美术创作中,大量应景之作充斥于全国性的美展之中。这样的创作可能会有一定的时效性,但也需要一个艺术判断的标准。殊不知,在一个具有时效性的主题创作的范围内,如果不能把握住艺术的质量,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作品也就会黯然无光,逐渐被岁月遮蔽。今天人们看过去那些既有时效性又能表现出时代性的代表作,正是因为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杰出表现,因其在时效性的背景下表现出了与时代的关系,并获得了与之关联的时代性,因此成为那个时代中的经典作品。应该说这符合了基本的艺术创作规律。

美术创作面对新的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面对ChatGPT的风起云涌,面对商业化、金融化、资本化的渗透和干预,面对市场繁荣下的价值观的偏离,面对美育的不足所导致的审美的滑坡,面对艺术家普遍性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水平的降低,一切似乎都表明了新时代美术创作中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而其中不少问题是难以回避的。

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中,各种声音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基本认知。那么,今天的美术创作如何在艺术本体内寻求发展,如何建立起正常的美术批评环境,形成一种有益于美术发展的学术争鸣,又如何在对一个艺术问题的争论或对话中显现出一些符合规律的主流话语,重要的是,如何在商业化的发展中坚持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让美术创作在符合艺术本体的发展中获得社会对一种正确价值观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是写一些只注重“时效性”的评论,当然,更不能用市场表现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新时代的美术发展如果不能立足于对美术史的基本认知,不能用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新时代的美术创作,那我们能留给后人的还有什么?显然不应是那些种类繁多的名目,而是能够表现这个时代创作的标高且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后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个时代的美术创作的,是否还会像我们这一代能津津乐道于几十年前的经典名作那样,去谈论21世纪20年代、30年代美术创作的成就?就创作而言,过去那些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者,面对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努力和奋斗、精神和情怀、艺术和成就、奉献和牺牲,以及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几易其稿的不厌其烦,不断努力甚至在同一题材的同一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无奈,还有的是自觉地反复画同样的题材,用同样的构图和不同的人物组合来表现时代的变化等,这些都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可分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可能,因此,当代美术家要珍惜今天这一新的时代,要珍惜重点工程、项目和课题提供的创作机会。无疑,美术创作的某种力不从心,往往表现在美术家主体的精神层面上,时代担当、专业伦理、表现技能、艺术才华,都有可能显现出艺术探索和艺术坚守方面的问题。用一种正确的创作思想来主导美术创作的发展,在今天是非常重要的。

在面向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全国美展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如何更好地激励创作则是另外的方面。我们应择优选能,让优秀作品进入到各级博物馆和美术馆之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应该让优秀的人才将精力集中到创作和艺术发展上。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应该总结这么多的创作中出现了哪些作品,有哪些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的评估机制,用第三方的力量来评估,而不是主导方为了结项而结项的评估。

美术创作者应该有美术史的基本常识与基于美术史规律的基本认知,有对于以往历史的总结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同时,也要在规律性中看到当今美术创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而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还要看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新”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新”。如果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不能出现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不能传之久远,那这样的创作只会呈现出美术史发展中的当下问题,并成为后人研究这个新时代的历史问题。不管如何,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关系到数以万计的美术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以及他们对于这个新时代的期许。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显现出新时代的作为。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如何在完善和改革自身中,以推出时代的精品力作为主轴,用精品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添光加彩,是今天的社会和人民以及后人的期待。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陈履生专页

“艺术乡建”须尊重乡村历史和文化传统(陈履生)

论齐白石画灯(陈履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