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优秀文艺作品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凭借其深邃的历史洞察、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民族团结主题,成为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典范。该剧先后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等国家级荣誉。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在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这件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的文物,不仅以其精湛的织造技艺令世人惊叹,更因织锦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吉祥语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在考古现场,当那鲜艳如初的汉代织锦护臂从黄沙中显出真容时,仿佛突然打开了一道时空之门,将两千年前的丝路故事娓娓道来。
舞剧正是以这件文物为历史支点,通过精妙的情节设计,讲述了汉族校尉“奉”和匈奴王子“建特”从对峙到携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新疆地区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图景。剧中“锦绣”舞段等创新编排,用肢体语言传递角色情感,强化了文化交融的共鸣。
该作品没有简单停留在民族和解的表层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肌理——不同民族或许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但都对和平统一、美好生活有着共同向往,都对伟大祖国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同。这种对人类共通情感与中华民族特质的双重把握,使作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哲学思辨性。汉族校尉和匈奴王子关系的转变,不仅是个人间的化敌为友,更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同民族从碰撞走向融合的微观缩影。作品有力地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在艺术表现上,舞剧《五星出东方》实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作品融汇中原传统舞蹈的写意美学与新疆民族舞蹈的欢快节奏,创作出既古朴又灵动的身体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灯舞”片段,身着色彩饱和、绚丽服饰的女子持灯起舞,摇曳生姿,具有浓郁的西域情调。该舞蹈的创作紧密结合织锦内容,通过舞者“三道弯”姿态等典型动作,想象性还原并创造性展现了历史悠久的“龟兹舞”神韵,以动态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丝绸之路的万千风情。舞剧中,中原宫廷舞蹈的庄重典雅与西域舞蹈的热情奔放相映成趣,两种风格并非简单拼接,而是在情感推进中自然交融,形成了一种超越单一民族审美的新型舞蹈语汇。
在音乐创作上,作品将民族乐器与现代交响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又增强了舞台表现的震撼力。舞美设计通过沙漠、古城、星空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既具历史感又充满诗意的空间,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民族交融的历程。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成功不仅限于其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它探索了一条通过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主旋律作品可以跳出概念化、口号化的窠臼,通过丰满的人物、动人的故事、精湛的艺术,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民族题材创作可以超越猎奇式的表现,真正深入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共同基因。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疆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成就显著。而舞剧《五星出东方》以艺术回望历史,启迪世人:今天的团结繁荣并非凭空而来,它植根于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土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当下凝聚共识,我们要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共创一个明亮而温暖的未来。
*文中图片选自“北京演艺集团”微信公号。
(作者:都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