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在京召开

2023-05-1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柯璐 胡疆锋 收藏

2023年5月7日上午,“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在首都师范大学本部校友之家“书中洞天”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单位主办。

本次工作坊以“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教授策划并致辞,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教授主持,四位学者和四位与谈专家分别发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五十余位师生参与,《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多家媒体参加,与会专家学者先后围绕中国科幻文艺的想象力与现实、中国科幻文学新浪潮、中国科幻影视的本土化探索、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的劳动者困境等论题发表了精彩见解。

王德胜在致辞中指出,策划并召开“科幻文艺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工作坊,既是由于中国科幻文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三体》等影视剧获得了票房/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讨论这个话题对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的科研工作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借由此次会议进一步关注中国文艺发展问题以及当下新兴的现实问题,促进中国文艺理论美学与批评的话语建构。工作坊愿意搭建学界的交流平台,不断发掘新观点、新论断与新思想,为科幻文艺评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创见性的智力参考。

一、关注前沿理论与现象,揭示科幻研究新发展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以“破茧而出的可能”为题发言,她认为,从小说到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事件,更构成了整体评估中国科幻小说想象力时需考察的重要标本。中国科幻文艺在擅于捕捉日趋明确的现实经验的同时,也越来越疏于向不确定性敞开怀抱,以至于这种处于临界状态的想象力,被烙上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李广益以“‘中国科幻新浪潮’商兑”为题,对宋明炜教授提出的“中国科幻新浪潮”概念进行了质疑,他强调,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文学并不能被“新浪潮”或其他任何概念所统摄,不能被几部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作品充分地代表,对这一阶段中国科幻文学的准确认知需建基于一手的文献史料。但是,作为一条文学史脉络,“新浪潮”仍有重要价值,只是必须回到这一概念的原初意涵,并突破刻板的年代划分,进入文学史现场,辨识这一脉络的中国起源,还原“新浪潮”作为一条脉络而不是整个文学史的地位,反而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对于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冬梅以“浅谈中国科幻影视的本土化探索”为题,她指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明显特征是科幻类型的本土化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在人物塑造、视觉形象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上,都出现了符合本土观众审美心理和观赏期待的叙事模式和视觉符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创作。中国科幻电影通过“软科幻”和“硬科幻”两条路径探索了本土化风格,体现出属于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方面,用好莱坞的定义和经验来讲中国人的故事,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是绝对不行的。重要的是影视创作者必须先对什么是中国科幻有明确的理解,而不是只拿一个中国元素的外衣套上一个好莱坞的故事或者相反;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升编剧、导演、制片人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具备科学审美的感受力和科学思维的想象力,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的科幻素养,为科幻影视受众培育土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林品在线参加了会议,他围绕《北京折叠》的获奖,就“机器崛起背景下的时空折叠想象与劳动者困境”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北京折叠》的科幻现实主义书写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引起共鸣,从而赢得雨果奖评选的最多选票,不仅是因为它以一种地形隐喻来展现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而且还因为其带有思想实验性质的时空设定,触及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失业危机问题。郝景芳的确提供了一则关于阶层对立的喻世明言,但当这位悲天悯人的作者将“后人类”元素搁置的时候,也给这则本可能更为残酷的寓言涂抹上了一层人道主义的温情光晕。

二、聚焦文本现实困境,开拓科幻研究新路径

四位专家发言后,四位与谈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亦水、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师赵柔柔等分别对以上四位发言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和讨论。

周志强肯定了罗小茗在发言中提出的“想象与想象力的区分”,以及《流浪地球》中想象力在面对话语构架的困境问题的观点之启发性。他认为,《流浪地球》中想象力的困境是一种“莎士比亚式”的困境,是一种现实经验闭合状态的折射,对于当下社会如何理解现实经验及其表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亦水认为,李广益提出不能从代际角度划分新浪潮的观点对当下的科幻文艺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宋明炜教授在“中国科幻新浪潮”的表述中忽略了具体作家之间的差异,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科幻现实主义”的讨论。“科幻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关于中国的科幻观、科学观、技术观,但背后受到了以西方的发达国家科技中心为想象的影响。科幻文艺作品在处理这类的问题时,需要回到现代文学中的启蒙传统,回到当代中国的现场,找到中国科幻新浪潮“不可见的现实”需要寻找的答案。不过,“新浪潮”的提出也是有意义的。

姬少亭从一位科幻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对当下科幻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她指出在今天的困境中资本并没有加速科幻发展的超能力,文艺的发展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条件和位置,同时也思考了我们在科幻中的思考对未来是否有帮助。目前中国科幻的困境是对科技现实缺乏观察,科幻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

赵柔柔对任冬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重点对软硬科幻的特征及相关作品进行了探讨。她列举了相关作品指出,一方面,在关于科幻和现实的问题上这些小说对现实的感知有很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叙事角度往往是非常闭合的,呈现出了想象空间的匮乏,这样一种书写是否能再现现实?对于科幻电影产业来说,重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启发性意味。她还提出了对于原创剧本如何从既有的资源中获得想象力的困惑。

四位发言专家对以上问题作了简要回应。

胡疆锋在工作坊总结中表示,本次青年工作坊,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科幻文艺的想象力及局限、科幻文学的世代划分、影视化策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焦虑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研讨非常充分,成果丰富,同时也为科幻文艺的发展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推动科幻文艺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路径之一,也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此次青年工作坊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


*作者:柯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生在读;胡疆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_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豪迈刚健的审美品格正在形成(胡疆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