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7日上午,“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担任学术支持,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单位主办。

本次工作坊以“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教授策划并总结,由基地常务副主任胡疆锋教授主持,共有四位青年专家和四位与谈专家学者、一百多位听众参与,专家和学者先后围绕中国网络文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中国网络文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可能和路径、北京网络文艺研究的问题和对策等核心论题发表了精彩的见解。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疆锋首先致辞。他指出:中国网络文艺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也为当代文艺文化带来了很多有冲击力的新鲜话题,策划并召开了本次青年工作坊,能够为推动网络文艺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新发展、新进步,促进网络文艺的健康长远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的科研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清华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杨慧首先以“融合、分化与出海:中国网络剧的创作与传播发展”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短短数年中,网络剧的产业环境、创作趋势、传播模式等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剧不仅成为了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网络剧的变迁历程,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发展之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兰珺聚焦“通向算法合成时代的文艺评论”,指出算法合成时代的文艺评论需要把曾被忽视的算法、数据等技术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算法合成时代的文艺评论,需要给“人”的因素(作者、受众、政策、产业、审美)和“非人”的因素(技术、物质)以同等重要的考量,这不仅是为了赋予“物性”以能动性,更是为了呈现和批判“物性”中内嵌或隐藏的“人性”。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鲍远福通过“文化自信推动网络科幻文艺发展繁荣”的议题,阐发了网络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网络文学亚文类,不仅继承了传统科幻文艺的创作模式和想象建构方法,而且在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的共同加持下,它也表现出与传统科幻文艺不同的特征,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与美学风貌。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翟羽佳以“网络文学的新人民性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了现实性、人民性是网络文学的新价值取向,网络文学以认知体系、情感价值、审美观念、科学思维和科技伦理为主旨,在精神价值上挖掘网络文学“新人民性”特质,在内容书写上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以更广阔的视野展现人民生活特质。

四位发言专家演示完毕后,四位与谈专家热烈参与,分别对以上四位发言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和讨论。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何美主要评议了杨慧老师和翟羽佳老师的发言:“各位青年学者的发言都体现了新锐的思考,杨慧老师的发言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深入思考本土特色的文化建设,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二是关注前沿领域,思想敏锐,但文章中网络剧的分类可以不用太细,避免存在一些交叉的情况。翟羽佳老师的观点鲜明,有时代性,论述也比较系统,条理清晰,很有启发,但有些表述还可以更加优化。”

高级编辑董阳总结了青年学者的发言,认为首先在选题上,各位学者精选了当前网络文艺领域最炙手可热、最典型的领域——网络剧、网络文学、网络科幻文艺、算法与文化建设,三纵一横勾勒出了今天中国网络文艺的基本面貌,非常有含金量,深化了我们对网络文艺的认知。其次,几位学者的发言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充分掌握该领域资料数据基础上,进行了非常有认知价值的归纳描述和总结提炼;二是几位老师的网络文艺研究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关怀,非常有温度,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更好地进行文化建设这个议题上来。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光指出,当下网络文艺批评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及物”,而在今天的发言中网络文艺批评的“及物”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也存在一些疑问。针对鲍远福老师的研究,杨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传统想象再生产在具体的文本实践当中是否有更为具体的分析?另外,网络科幻文学是否提供了一种审美乌托邦意义上的将未来之物在当下进行感性先在显现的命名?”对于秦兰珺老师的研究,杨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算法时代下作者究竟是什么?作为人文学者又该如何去讨论技术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许苗苗教授结合网络文学研究的经验,重点回应了杨慧和秦兰珺的发言,她认为杨慧的研究可以考虑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文本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第二,传播融合除了大众的传播力,还需要考虑到媒介文化提供的活跃场域。同时她也提出了问题:电视剧中网络文学IP热逐渐消弭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还是其背后存在着根本性的原因?许老师认为秦兰珺的研究将新媒介分成文化层和计算层非常具有启发性,但不足的地方在于:第一,算法作为文艺评论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第二,所谓的人性是否会转变为资本性和权力性?在算法博弈中又如何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最后,四位发言专家对以上问题作出了简要的回应。在本次青年工作坊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网络剧、网络文学、网络科幻文艺、算法与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讨,在网络文艺内容提升、网络文艺批评观念创新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案例,研讨热烈充分,成果丰富,收获了众多参会者的热烈好评,同时也为网络文艺发展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在工作坊总结中表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对十九大报告发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的延续与拓展。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中国网络文艺大有可为。此次“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正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工作坊搭建了学界的交流平台,不断发掘新观点、新论断与新思想,为网络文艺评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创见性的智力参考 。本次工作坊交流非常充分、深入,围绕着网络文艺的主题提出了很多关键问题。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自强都是有根据的,一是根据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体认,二是根据对当下文化的追求。希望以后这样的工作坊能够一直坚持举办下去,团结更多的青年才俊,我们的站位也会更加关注当下,关注前沿。


延伸阅读: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动网络文艺发展”青年工作坊举办(光明日报客户端)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