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纵横谈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连续出版十周年啦!从《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到《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您读过其中哪些?“中国文艺评论”公号继评论家戴清老师文章后(点击查看),选编来自文联、高校的四位作者、读者的微评,分别从报告纵览、曲艺、杂技、文艺评论的角度回眸《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以飨读者。
标识中国艺术事业前行的节点和轨迹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十周年
新时代塑造着我们的共同记忆。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经历着深刻变革的国度里,艺术作为非常敏感又特殊的行业,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气。一本本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标识出中国艺术事业十年前行的节点和轨迹。
《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报告》关注当下,贴近时代、贴近创作实践、贴近杂技发展动态,无论是进行年度杂技创新与新作的梳理,盘点杂技活动与交流成果,或是剖析突破性的杂技现象与思潮,还是针对当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论述,研判杂技发展趋势以及提供相应对策建议,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导向性和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笔者个人而言,比较喜欢言之有物、例证充分、吐纳顺畅、笔意横流的文风,追求史料与史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反感“中药房里把秤的药剂师”式的作者:几钱引文、几钱议论、一撮例证,兑入某些联想,最后点下题完成;反感脱离文艺创作实际,在封闭的理论中自我演绎、自圆其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悬空阐释”倾向。因此,笔者在《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报告》统稿过程中会刻意避免这些问题,总课题组对作者个性、风格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理解。特致谢忱!
中国杂技家协会供图:2019年9月16日,红色题材杂技剧《战上海》拉开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帷幕
笔者认为《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报告》未来还有两点可改进。其一,报告的内在逻辑性可继续深入,使内容材料之间产生递进关系,像齿轮紧密地咬合。其二,报告应更好地发挥批判性职能,充分展现杂技业界的复杂性以及现实矛盾双方的合理性。
新时代的前十年,中国杂技创作实践火热、成果颇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广阔、从容自信,反映出杂技人在传承中创新、在突破中发展的文化品格和创新精神。不断关注杂技事业发展实践,关注当下我国杂技的创作问题、事业与产业发展问题,发出专业性的、学理性的、建设性的声音,形成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以杂技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回答现实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杂技理论评论的责任,也是来自《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鞭策与激励。
*作者:任娟,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处三级调研员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杨静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