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文献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雄安壮丽 人民豪迈(汪帆)

2022-07-12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汪帆 收藏

雄安壮丽 人民豪迈

——文献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的文学叙事

河北省是纪录片大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望长城内外》《重生与辉煌》《八路军》《国旗阿妈啦》《大转折》《周恩来与娃娃剧团》《平山记忆》《中山国》等声名远播。如今,6集文献纪录片《雄安红色往事》的推出,使得雄安新区这片红色沃土更加令人心驰神往。该片最鲜明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文学叙事。

该片主创团队从与雄安有关联的作家作品入手,如地道的雄县人、“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创立“荷花淀派”的孙犁,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新世纪剧社社长、创作出《红旗谱》的梁斌,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曾任中共冀中十分区地委政治干部、创作出《青春之歌》的杨沫,片中都有所表现。杨成武、吕正操、余秋里、孟庆山、常德善等著名将领曾经指挥、参加过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游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雄安红色往事》采撷反映这些英勇战斗和英雄事迹的经典文艺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战地通讯、电影故事片、摄影以及回忆录、口述历史等文本,通过回望战争烽火,重拾情感记忆,凝聚成这部文献纪录片的文学叙事结构与审美风格,并从中梳理出“红色雄安”的历史基因,回应“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历史文化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

我们从这部纪录片可以了解到,早在“五四”时期,这里就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北冯特别支部,就诞生在白洋淀南岸的安新县北冯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党中央指派孟庆山从延安到冀中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8月初,孟庆山和地方党组织把开办游击训练班的地点选在了北冯村。起初200多人报名的队伍,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发展,成为拥有6.7万人,共3个师、12路军兵力的河北游击军。这年底,距白洋淀不到10公里的雄县段岗村,少年徐光耀家中,住进了河北游击军第27大队的战士们。从此,“当兵去”就成为徐光耀的梦想;艰苦卓绝的雁翎队生活,使他多年后创作出名作《小兵张嘎》。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真实生动的艺术反映。正如徐光耀所说:“白洋淀风光好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

该片主创别具匠心,另辟蹊径,引入绘画艺术中极具风格化的木刻雕塑替代实景拍摄和情景再现,既弥补了一些过往人物、场景、事件无法实拍、无法复制的制作难点,又因将木刻雕塑的版画风格配以如诗如歌的解说词,构成了文学叙事的“高保真”效果。

如该片第3集专门讲述雁翎队的传奇。编导选取孙犁长篇叙事诗《白洋淀之曲》和小说《荷花淀》片段,在比较中展开文学和影像叙事,还巧妙穿插了曾跟随120师到冀中抗日的穆青一篇报道中充满激情的句子:“‘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啊,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打雁人拿出了他们美丽的雁翎,把它作为一个共同行动的标志,插在第一个船头上,从此,雁翎队光辉的名字诞生了。在这纵横百余里的广阔的湖面上,随着这个名字出现的,是无数只插着雁翎,载着武装,使敌人惊慌失措的‘硬排子’和一个个用白巾裹头的战士。”

1947年早春,孙犁回到了阔别10年的安新县同口镇,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白洋淀。他再次被激发出创作的欲望,挥笔写就了多篇作品。他在《采蒲台的苇》中写道:“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平淡的语句下,依旧葆有对战争生活与人民滚烫的情感。

再如该片第5集重点讲述了地道战的故事。虽然经典电影《地道战》家喻户晓,但是编导却以一件真实发生在冀中雄县米家务镇一带的事件为由头展开叙述。讲述人杨平地作为当事人,在地道中两次险些告别这个世界,实证了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雄县所在的十分区“已经成为整个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危险的区域”。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开国上将、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中写道:“地道战的高度发展,使我军在敌碉林立、路沟如网的平原上,到处都有巩固的后方。在粉碎日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

雄安的红色往事,印证了“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的真理。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写道:“白洋淀,美丽的白洋淀,就是在这里,我们头一次聚集起冀中军区的武装力量。当时,各路人马丢掉自行车,甩掉毛驴子,掀去头上的白毛巾,解去腰间的麻线绳,从地道底下,从青纱帐里,从堡垒户的家里,从与敌人捉迷藏的角角落落,从打麻雀战、挑帘战、掀锅战、地道战等种种小型游击战的战场上走出来,敲着战鼓,打着军旗,在白洋淀上聚集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那是多么振奋人心啊!”

孙犁曾以纪实笔法,把曾在《晋察冀日报》和他一起工作、后来因文学梦申请做教书先生的葛尧的故事写成小说《葛覃》。在孙犁笔下,这位安徽籍诗人为村里办起第一所小学,春风化雨,任教46年,在白洋淀留下了一生中最好的诗篇。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感叹道:“当烽烟散尽、岁月远去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早已与这片英雄的土地融为一体;雄安的年轮,也因他们而变得厚重、沧桑。”

这部纪录片开篇有这样的镜头——90多岁的徐光耀获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时,兴奋不已,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动情地说:“我非常非常地激动,快乐得不得了。特别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两句话,让我很激动。这给雄安新区描绘了一个很大的前景,一个说不完的灿烂辉煌的前途。”5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当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时,关于这片土地的传奇,一直在延续着。英雄的河北人民将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在雄安新区这片红色热土上,阔步高歌,创新创造,昂首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汪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待到山花烂漫时(汪帆)

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引燃的历史情怀(汪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