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扫毒风暴》:正邪对决中的人性丰度与价值刚度

2025-07-28 阅读: 来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号 作者:李胜利 收藏

这部剧始终坚守正邪对立的价值底线,塑造了禁毒斗争中的英雄群像,将人性的丰度与价值的刚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对“恶如何诞生”以及“善为何崇高”这一对相辅相成命题的深刻追问。

真实肌理

在破碎中见证人性的复杂光谱

“美”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只有“真”并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但没有“真”也同样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扫毒风暴》首先是“真”。

其对真实性的追求,体现在对正面人物的“非完美”塑造上。

不仅男一号林强峰(段奕宏饰)如此——“主角光环”无法保障他每次出任务都能化险为夷;

“三剑客”(杨威、班德海、冯浩)等人也同样如此:听见枪响就惊慌失措,更加热衷于烹调煎炸……

这些带着人性弱点的英雄,在破案过程中屡屡碰壁——蹲守多日却扑空毒贩交易,精心设计的抓捕行动因“内鬼”泄密而失败,曾经亲密的战友最终只能以植物人状态躺在ICU。

这种“不顺利”的叙事,恰恰还原了缉毒斗争的残酷真相,揭示了普通人日常幸福生活的成因:从李百川的牺牲,到王辉被撞成植物人,到林强峰的牺牲,再到剧集中反复出现的烈士墙……

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鲜血与代价,每一份胜利都浸透着信念与坚持。

作品对真实性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负面人物的复杂性刻画。

创作者没有将主要的毒贩简化为“天生恶魔”,而是为他们的堕落轨迹铺设了一定的现实诱因:

卢少骅(秦昊饰)制毒的初始动机部分源于替兄长偿还欠债,卢少骅的师傅邓建立参与犯罪部分源于老伴重病、经济紧张的医疗压力,卢少骅的马仔三宝铤而走险部分源于妹妹和外甥的家庭不幸……

这些沾满罪恶的双手,也具有自己生活圈层中的脉脉温情:

卢少骅暴打侄子背后潜藏着关怀和苦心,为被欺负的女孩挺身而出显现出内心的情义;

孟汉丘在铁心替人顶罪赴死之时,乍见到多年未曾谋面的情人与根本不知其存在的儿子,颤抖的双手暴露了坚硬外壳下的柔软,最终改变了执迷不悟的初衷;

莫康曾经杀死了女儿的男友李百川,当他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时,恨意难消的女儿还是回来伴父亲度过余生,听到女儿允许他随意抽烟的嘱咐时,却一个人掐掉烟头,俯身痛哭,并最终为保护女儿而顶罪自杀。

这种善恶交织的人性光谱,让反派不再是简单的“犯罪符号”,而是成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悲剧个体。

价值锚点

在道德的灰度中坚守价值的刚度

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要成为审美的存在,还必须在真实性基础上传达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彰显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主体性本质。

电视剧《扫毒风暴》在追求艺术的“真善美”创作中,既坚持了亦正亦邪的生活再现“真”,还坚持了对正邪之分的绝对肯定“善”。

作品最可贵的突破,在于构建了“复杂而不模糊”的价值判断体系。它承认人性灰色地带的现实存在,但同时旗帜鲜明地强调黑白分明的价值判断:

卢少骅对家人、情人、手下的温情不能洗白制毒的罪恶,邓建立的无奈处境无法抵消毒品对社会的危害。

当卢少骅在法庭上诡辩吸毒者均属自愿时,他的情人却因吸毒而失去胎儿,成为对卢少骅最强力的反驳;其他受害者家属的泣不成声,也都与卢少骅的诡辩形成残酷的现实对照。

从剧情进展来说,当卢少骅蓄意撞死王辉所长的时候,当卢少骅两次抛弃情人而独自逃走的时候,当卢少骅在机场把马英子当作诱饵试探环境的时候,卢少骅作为全剧核心反派的塑造已经打破了开篇似乎明显的“底层被逼犯罪”的刻板叙事,其堕落并非单纯源于债务危机,而是极端利己主义与技术狂热的合谋。

面对老鬼的制毒邀约,他最初的犹豫并非出于道德挣扎,而是成本核算:“送进去最多得面锦旗,跟着干能翻盘”。

当他将冰毒纯度从老鬼的40%提高到超过90%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贪婪,更是对技术掌控一切、自高自大的病态执念。

卢少骅对精密计算的偏执,使其犯罪呈现出罕见的“理性之恶”,角色的复杂性体现在其将一切关系转化为利益筹码的自我合理化的逻辑闭环中。

《扫毒风暴》的叙事策略明确传递出: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复杂人性绝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中间地带可以理解,却不能成为纵容罪恶的温床。

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情节,比任何标语都更具警示力量。当某些观众为卢少骅的悲剧命运叹息时,也会清晰认识到:一步踏错的深渊,终将吞噬所有温情与良知。

《扫毒风暴》证明了老题材焕发新生的可能性。它用真实击碎套路,用人性消解脸谱,用质感提升审美,更用坚定的价值立场照亮了复杂现实。

在“流量至上”的影视生态中,这部作品的创作态度或许能提供一种启示:当艺术真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关注人性的幽微与光辉,就能穿越题材的边界,抵达观众心灵的深处,能在生活的艺术展现中,唤醒我们对英雄的景仰,对生活的珍惜,对国家的认同。


(作者: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戏文系主任)


延伸阅读:

《无尽的尽头》: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孙承健)

《人生若如初见》:年代传奇与热血青春的双重奏鸣(胡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