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青山是故乡》:感受乡土间澎湃的能量(曹雪盟)

2025-04-17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曹雪盟 收藏

“大家都往城里跑,你怎么回村里啊?”

“我喜欢我打小长大的那片土地!”

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面对进城务工老汉的不解,董大林喊出掷地有声的回答,而后转身离开,留给熙熙攘攘的城市一个坚决的背影,电视剧《青山是故乡》的故事也由此拉开序幕。

作为中宣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项目、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青山是故乡》自登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表现不俗,在荧屏上铺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田野画卷,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和集体记忆,是中国人心中绕不开的情结,也是文艺作品反复书写的母题。在我国电视剧的版图上,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此类剧集在主题内容、叙事方式、美学风格等方面不断演变,在记录风物、刻画人物中描摹社会变迁,铭刻时代印记,成为建构乡土认知、留存乡土记忆、凝聚乡土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折射出不同时代对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审视与反思。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平凡的世界》《山海情》《幸福到万家》《山河锦绣》等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土味”十足的作品聚焦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深情讲述发生在广袤田野的动人故事,熔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于一炉,谱写了关于乡土与时代发展的动人诗篇。《青山是故乡》亦如此。董大林与崖沟村的故事,看得见生活的肌理、触得到日常的温度,它们生长自充满烟火气的大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鲜活、真实、灵动地讲述绿色奋斗的新风景。剧集凭借对农村生活的现实对焦和与时代同频的创作思路引发共情共鸣,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青山是故乡》叙事节奏紧凑,随着董大林返乡,剧情“强度”立刻跟上。甫一开篇,难题便摆在眼前,矛盾也浮出水面。办合作社发展绿色种植,一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二能保护耕地,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但真正推行并不容易。董大林的父亲董老爹不仅不支持儿子,还暗地里把自己手中的十亩地交给二儿媳陈玲流转赚钱。少了老爹手里的地,土地就连不成片,绿色种植就搞不起来。

创业不易,家庭裂痕也逐渐显现。飞扬跋扈的陈玲气晕婆婆又假装孝顺,随后借机溜走。董家小妹不明就里,先指责大哥,再埋怨二哥,最后又被陈玲送礼收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拿到地的陈玲极力劝公婆归伙,不久后修建公路向村民征地,董老爹的房子顿时升值。面对100多万元的财产,兄妹几人各怀心事,种种拉扯纠纷不断,按下葫芦浮起瓢。相比筹钱和拿地,更难的是改变村民固有的观念。董老爹不信任绿色种植能带来好收成,认为别人种地懂得取巧,只有董大林一味下笨功夫;村民们大多抱着观望态度,相比入伙参与新鲜事物,还是更信任外出打工赚快钱;村里以往种地用惯了化肥农药,费时费力的绿色种植让大家颇为不解……要改变村民认知,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董大林不仅要将“绿色”的种子种进土地,还得种进乡亲的心里。

几大难题垒砌高墙,观众从中不仅看到董大林如何破局、怎样坚守,也看见了《青山是故乡》直击问题的锐度、扎根生活的深度与开掘现实的力度。剧集不回避时代变迁下乡村发展的新矛盾、新难题,展现困难的同时着眼未来,从碰撞坎坷中寻找出路。剧中的乡村,不是固有观念里的陈旧落后面貌,也非诗意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它是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不断变化、蓬勃发展着的乡村的缩影,饱含时代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在这方水土上,以董大林为代表的“新农人”干事创业、攻坚克难,获得了一种富有真实性的叙事基础,立足坚实大地,与滚烫生活同频。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青山是故乡》的真实感人,离不开对董大林这一人物的立体雕琢。

在家里,董大林是长子,是弟妹的兄长;在村里,董大林是发展绿色种植的带头人,也是邻里间的热心肠。他身上,有传统庄户人的淳朴善良、坚忍执着、勤劳肯干,也有新时代干事创业者的精气神,充满“闯”的精神和“创”的劲头,为理想一往无前。他总有些执拗,比如坚持不是自己的钱拿了也不安心,比如对蒋总借钱资助的想法坚决拒绝;他也总有些坚信,比如“人对得起地,地就不会对不起人”,比如绿色种植“一条道跑到黑,这可是一条光明大道”。他一车一车拉来新土翻新耕地,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在乡野间赶路,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时毫不退缩,第一次穿上西装后手足无措……举手投足间,“董大林”从田埂间生长出来,不悬浮、不做作,带“土味”、接地气,角色有血有肉,故事也更加打动人心。

除了董大林,剧中其他主要人物形象也塑造得丰富、鲜活、生动。不争不抢、包容与智慧并存的大嫂冯邱兰;有些偏心、格外爱财的董老爹;不择手段、见利忘义的二儿媳陈玲;缺乏主见、闲散度日的弟弟董二林;宠溺孩子、心思摇摆的小妹董艳……这些角色汇聚一堂,以生活流的表演带领观众走进崖沟村的日常,让人们在一个小村庄、一群小人物的故事里,在稠密琐碎的细节里,感受平凡中蕴藏的非凡、乡土间澎湃的能量。一个个人物,从现实走进剧集,又于剧中映照现实。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与这片土地紧密交织,在这样的讲述里,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不再是抽象的话语,而成为笑泪交织、温情脉脉的生命故事。

走进涌动的时代大潮、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青山是故乡》以细腻温暖的笔触,通过小切口映见大主题。剧中,董大林和崖沟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剧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日益成为生动现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日,我们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在许许多多个“董大林”的辛勤耕耘下,生机勃勃的乡村大地,愈发春意盎然,风景亮丽。


(作者:曹雪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2025年清明档电影观察:现实题材新拓与国产电影的生活质感(张经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