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爆款IP、顶流阵容、数亿投资,为何撑不起《有翡》的口碑

2020-12-26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钰 收藏

  (点击网页如上“来源:《文汇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dzb.whb.cn/2020-12-24/9/detail-709019.html

 

  由人气网络小说改编、当红演员赵丽颖和王一博主演的武侠电视剧《有翡》日前开播后,播放量立即在一众网络剧中登顶,相关话题在微博讨论数突破千万,成为年末最受期待的剧集之一。但随着剧集播出,其口碑也明显两极分化:粉丝盛赞男女主演还原《有翡》原著的侠肝义胆,刷起“五星好评”;更多观众则批评其制作粗糙、特效“五毛”。抛开粉丝滤镜,《有翡》的剧集质量究竟是否对得起观众的期待?

  女主视角,武侠故事高扬女性自我意识

  “人家姑娘都喜欢胭脂水粉,可是她喜欢刀。”《有翡》中对女主角周翡如此评价。武侠剧中多见红袖添香的女性角色,舞刀弄枪的女性在文字和影视建构的江湖中并非主流。即使金庸笔下智计百出的女性角色如黄蓉、赵敏,关键时刻仍要为男主角的事业作出牺牲,用她们的机智聪慧去衬托男主角的英雄事业。《有翡》女主角的形象设计则独辟蹊径,没有成为白发魔女、梅超风之类性格乖张的“非主流”,也绝非男主角锦上添花的“背景板”。

  剧中周翡出身“匪寨”,下山后一路锄强扶弱、行侠仗义,长刀在手时,英姿飒爽不让须眉。相比女主角的悍勇无比,男主角谢允出场就身中奇毒,多凭“三寸不烂之舌”与人周旋,自嘲只会“给女侠叫好助威”。“身娇体弱”的男主角要靠豪气干云的女主角保护,反转了武侠剧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视角颇有新意。

  武侠影视剧自诞生起,就少不了儿女情长,但爱情没有成为《有翡》女主角的人生主题。剧中谢允和周翡的感情建立在一次次考验来临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责任立场的共同坚守。当谢允反问江湖道义的“交代”难道还能比性命更为重要时,周翡毫不犹豫地喊出“当然是交代重要”!影视剧虽然也不乏感情戏的刻画,但“救生民于水火,还大义于世间”的立意仍然超越了普通的情情爱爱,成为女主角行动的主导力量。

  此外,剧中还塑造了吴楚楚、段九娘、李大当家等女性形象,她们无一不以各自的行动诠释侠义精神:李大当家为保全“四十八寨”的避世原则,不惜与下山出仕的丈夫不再相见;出身官宦家族的千金吴楚楚,家破人亡后受周翡启发,由弱不禁风萌生自立之念,逐渐展露智慧与坚强……这些女性角色的主动抉择与自我成长,颠覆了其在传统武侠剧中等待拯救的弱势地位,彰显了女性强烈的自我意识。而相比于原著小说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女周翡,33岁的演员赵丽颖在诠释角色时,更多了一分沧桑和凌厉。其产后半年即复出的艰辛奋斗,和周翡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中一次次咬牙死撑,戏里戏外宛如互文,将女性的斗志和拼劲展露无遗。

  粗糙的改编与制作,导致人文审美的缺失

  令不少原著党遗憾的是,《有翡》在影视改编中,并未充分展示原著人物的文学魅力。武侠世界里少年主角出场时,大多并非完美的英雄,正是其不断克服缺点、提升自我的历程,才使得英雄之旅格外激动人心。在《有翡》剧中,女主角一路“升级打怪”固然痛快,但角色的内心戏乏善可陈。比如,周翡走出“四十八寨”后,遭遇暗桩叛变、师兄亲故殒身敌手等重大挫折时,影视剧对于她的信念是否为之动摇、精神上的伤痛和自省缺少充分开掘。赵丽颖对这一段剧情的处理表现,是一以贯之的勇敢无畏和冷静淡然,单向度的“脸谱”呈现而少了复杂层次折射出的人性“弧光”。

  武侠剧最容易出彩的特效场景和动作设计,在《有翡》中也颇令人失望。被网友集中吐槽的有剧中场景设置粗糙:“牵机阵”等棚拍绿幕场景中肉眼可见的“抠图”效果,“四象山”中假山假树的布景质感“塑料”,少了许多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蕴。还有,武侠剧的一大看点——动作戏,不少成了“重灾区”:“旋转跳跃飞升”的简单招式和动辄慢动作特效,被网友剪辑出片段,与二三十年前制作“简朴”的金庸剧相对比,“差得不是一点点”。

  “人物要有血有肉有真实感;动作要实打,而不是飞来飞去;还要有人性的东西。”《有翡》导演吴锦源曾在谈前作《楚乔传》时表示,希望给武侠剧的拍摄开辟新路。但他同样提到,十几年来影视剧技术、市场和营销手段发展虽快,真正的制作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时间也是预算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时间什么都做不成。”

  爆款IP、顶流阵容和数亿投资的制作,本应能拍出更优秀的作品,究竟是哪个环节令人失望,值得创作方反思。

 

  延伸阅读:

  影视剧:从风口降落到坚实的大地上

  饭圈集资为偶像“购买”成功?背后的资本与情感逻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