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视评论>正文

新时代电视剧的人民美学

2021-09-15 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程志 收藏

  编者按:电视剧《扫黑风暴》于暑期播出后,其题材尺度、叙事技巧、表演风格和影像格调等方面散发出的能量,不仅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也引起读者的热议。《长江日报》推出三篇评论文章,从“新时代电视剧的人民美学”“现实主义创作”等文艺创作角度对该剧进行了解析。本网选载两篇:

新时代电视剧的人民美学

  暑期结束,《扫黑风暴》也在一片热议中结束,经历了盗版风波之后,依旧难以抵挡其在卫视平台和腾讯视频独家网络平台的热播。但不得不承认,这一事件也客观上让《扫黑风暴》这部电视剧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成功地获得了更多关注。毋庸置疑,对于一部影视艺术作品而言,以市场原则而论,它无疑是成功的。但难得的是,它更是在一定层次上打破了人们对主旋律电视剧固有的观念藩篱,呈现出类型叙事的突破与“多剧种美学”融合的倾向,它不仅展现了“艺术真实”的力量,更是体现了新时代电视剧的人民美学。

  什么是“人民美学”?或者说什么是新时代艺术作品的“人民性”。顾名思义,从文艺类别来看,人民美学当然是指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创作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扫黑风暴》描绘的就是在党中央坚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背景下,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改编,以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为作品表达的原则下,描绘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中江省绿藤市扫黑行动”。该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性”,而从电视剧的剧作内容来看,整个故事线是围绕着“麦自立案”“菜霸杨冬案”“马帅案”“薛梅案”“高赫案”等相关涉黑涉恶的社会性案件来展开的,某种意义上,“人民美学”的美学特质和美学张力都充分地展现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本框架内,就像一些网友在观看《扫黑风暴》之后,在网络上精妙地还原和对应现实中所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以剧中“孙兴案”(即剧中“高赫案”)为例,很多网友将其与现实中的“孙小果案”进行比对分析。某种意义上,这既是创作上的“人民性”的体现,也进一步展现了“艺术作品来源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美学原则。

  《扫黑风暴》的热议和市场的成功,有多重因素。

  一是完全符合新时代党中央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支持和意见。自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以来,全国上下围绕中央部署,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宗旨,把“扫黑除恶”工作上升到“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高度。一定程度而言,为“扫黑除恶”的相关主题创作奠定了受众基础和思想准备,甚至可以说为《扫黑风暴》的热播迎来全网关注做好了前期的舆论准备。

  二是成功的人物塑造是“市场常胜”的不二法则。《扫黑风暴》哪怕播出到最后几集,豆瓣评分依旧维持着8.0的高分,再结合全网对《扫黑风暴》的评论,该剧无疑堪称是今年国产剧的“良心剧”。而从文艺作品的类型创作出发,这部作品也可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它不仅突破了以往小屏电视剧的制作藩篱,让《扫黑风暴》更多展现出了“电影质感”。比如,在塑造孙红雷所饰演的男主李成阳这一人物形象时,多次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进行交叉剪辑,在镜头运用和影调呈现上,展现出了对以往电视剧制作在技术短板上的突破。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剧中李成阳大哥马帅在狱中因突审而死于心肌梗死(实则是蓄意谋杀而法医宋涛则被买通做正常死亡的尸检证明),在医院长廊的整场戏,导演的场面调度堪称高水准的“电影感”,无论从画面质感、场景调度、镜头塑造还是人物表演,都很好地为呈现男主李成阳这个角色而贡献了绝佳的美学因素。李成阳这个角色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视剧当中主人公“高大全”形象,他更加具有立体感,剧初,孙红雷饰演的李成阳给人一种“人狠话不多”的“黑老大”形象,网友认为“刘华强”又回来了;剧中,李成阳“亦正亦邪”、交杂糅合,还夹杂了一些小喜剧的因素融合;剧尾,代表正义,为扫黑除恶而忍辱负重多年的人民警察形象最终与李成阳形成合体。可以说,李成阳人物形象的多面、立体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可以说“一个好的人物就是一部作品”,在这部剧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电视剧的品质感得到了极大保证,又因这一题材的“主题性”和“主旋律”因素,更是让这部融合了侦探片、警匪片等多片种类型因素的剧作显得张力更为明显,戏剧性也更引人注目。

  三是“人民美学”是接受美学,也是创作美学。《扫黑风暴》堪称一部人民社会文化实践基础之上自觉利用文艺生产规律进行大众传播的文艺精品。在坚持创作的“人民性”基础之上的,即编创团队始终牢记从人民群众的审美视域出发,以人民群众的接受为原则,在牢固树立剧本创作“人民性”的美学基础上,以精巧的剧作设计,进行层层推进、机巧咬合、工笔细描、逻辑推演,从而结构整个剧情,不仅让各个案件的侦破显得自然合理,而且让剧情衔接也似行云流水,可以看得出编创团队的“匠心独运”。该剧真正做到了深入“中国社会生活内部”,重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当代形态,是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程志,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延伸阅读:

  新影评与“新书写”:类型、特征及其问题(黄钟军 程志)

  《扫黑风暴》: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周思明)

  《扫黑风暴》:在较量中彰显正义,让时代主旋律扣人心弦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