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万里归途》:主流叙事的一次细腻转型

2022-10-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樊雪菲 张慧瑜 收藏

近期,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成为一部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电影,作为以外交官为主角的主旋律电影,挑战了外交官的传统形象,把动作电影的“燃炸”与文弱的外交官形象结合起来,是主旋律动作电影的新突破。相比《战狼2》《红海行动》等涉及海外背景的国产电影,《万里归途》更加凸显危机时刻大国外交官不辱使命、维护海外中国人安危的故事,呈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密切经贸往来的大背景下,作为和平使者的外交官只身犯险、拯救生命的大智和大勇。

波澜起伏的电影叙事

“挫折”是这部影片的主线索。影片一开始就是外交人员的牺牲,他的牺牲也让主人公宗大伟不得不放弃回国,接替死去的同事加入外事小分队。主人公好不容易从显得有些“轴”的边境检察官哈桑的手里开通了撤侨边境通道,又得知有一部分人被困在了战乱地区,他们不得不历经重重危险进入战乱地区把人们带出险境。但是又有一部分人擅自离开了大部队自行逃离,主人公只得又重返险境,从叛军头目的手下将他们救出。好不容易到了边境检查站,又遭到叛军的追击骚扰……每一次当希望就在眼前时,剧情就又设置“跌宕”,正如片名中“万里”所暗示的那样,归家之路如此“漫长”与艰辛。

与此前主流动作电影着重书写能力超群的个人和背后强大的祖国不同,《万里归途》花了更多笔墨去刻画祖国在特殊时期的无奈和外交官成事的艰辛。在大众印象中,外交官是国家的代言人,只要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在背后支撑,其在国外的工作就会很好开展。本片却反其道而行,向观影者展示了国家和外交官在特殊时期表现出的无力感:祖国虽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充足的资金,但撤侨还是只能依靠当地国家的港口和机场;祖国虽有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但要前往战乱地区解救同胞还是得通过外交渠道。

为了体现出战乱地区外交人员的艰苦,影片的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例如,宗大伟想开辟边境撤侨通道,却被边境检察官哈桑以相关人员证件遗失为由拒绝后,他开始仔细观察其办公室,尝试投其所好、软磨硬泡,但还是多次被哈桑以不同的理由刁难。期间,电影镜头特写了宗大伟的面部表情。从最初的十分气愤、咬牙切齿,到挤出笑脸继续与哈桑周旋,电影中宗大伟为了大局迅速自我调整,而银幕外的观影者也被带入到一种复杂的情绪中。

影片最后,听着新闻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宗大伟神情略显漠然。“多通道”“多层次”等稍显云淡风轻的新闻用词,和前期艰苦斡旋的“刀光血影”对比下,和宗大伟一起经历挫折的观影者,知道这个结果的背后蕴藏了什么。以往一些主旋律电影下大功夫突出祖国的强大,虽然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但也容易让人产生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审美疲劳。《万里归途》却没有以大场面顺应观众的“爽”感,只是着眼于外交官斡旋的真实细节,甚至有些“憋屈”,通过波澜起伏的电影叙事,最终观影者五味杂陈,更理解了外交官的艰辛之处。

典型人物的圆形塑造

以往一些正能量电影把主角描绘成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心怀家国、勇往直前的“完人”,这种描写虽然能够唤起观众对角色的崇敬,但这类角色却显得不够真实,不符合大多观众心中对“人”的认知,对观众的感染力有限。而《万里归途》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真实,也很立体。例如,本片没有刻意避免一些公务员群体对“提拔”的渴望,使领馆一级秘书章宁选择在战乱国家坚守,也有希望组织上提拔使用的考量。心中怀有一点“功利”思想,却并不影响他最后为国牺牲、成为英雄。

主人公宗大伟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参加过不少危险的营救工作,一直以来对家庭有不少亏欠,这次任务本来不应该由他完成,他也一直向组织上表达自己想要回国陪妻子待产的想法,但由于章宁牺牲了,他不得不在领导的要求下参与本次工作。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送走意外离世的章宁后,宗大伟躺在前往任务地的车里,烦躁地用衣服盖住头:一方面,这反映出他不能及时回国,对妻儿心怀愧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仍然沉浸在战友离世的悲伤中,掩住面部自我调整。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烦闷、两难的事情,都可能作出这个反应。而在影片中插入这些“真实”的情节,不仅使角色更有血有肉,也能使观影者更加共情。

作为“久经沙场”的战乱地区外交人员,与同行的人相比,宗大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也最有经验。即便如此,在面对一群亡命徒跟他玩左轮“死亡游戏”时,他还是会被吓得头晕目眩,汗水和鼻涕直流,脑海中也会不停浮现出自己妻儿的面容。然而,主角不算“英勇”的表现在观众眼中却不是懦弱,因为他克服了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惊恐、害怕、悔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后,仍然做出了英雄的举动和选择,这反而更令人肃然起敬了。

王俊凯饰演的成朗成长也十分突出,从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逐渐经历了粗糙模仿、犯错误再到最后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他逐渐克服了自己的“书生气”、负面情绪,成长为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确斗争的外交人员,令观众为之欣慰。

此片深刻的地方在于刻画出了“人”:人是复杂的生物,不可能只有单薄的、扁平的一面,更不可能时时都释放“英雄气概”。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式的英雄(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英雄身手不凡且身怀绝技),本片塑造出来的中国式英雄,是在关键的时刻为了集体而站出来的人,即使这些人自身并不完美,也有不少小毛病,可能也会怯懦、会恐惧,但普通人的涅槃往往更动人。

对战乱小国的平等式想象

电影发生的空间是一个叫“努比亚”的战乱小国。不同于欧美影片对第三世界的想象(往往会渲染第三世界国家极度贫穷落后或混乱,突出其对第三世界的“关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战乱小国的交流以及对其形象的塑造是平等的。这是因为,新中国如今的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的奋斗才得来的。新中国曾经与第三世界战乱小国站在一个起跑线,现在也长期处于第三世界,所以中国对第三世界战乱小国是能够互相理解和勉励的。而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电影中,主人公宗大伟对哈桑说,“我们国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相信你们努米亚也可以,世界会变好的”。

实际上,努米亚也是当今世界战乱地区的缩影。在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政变成为了不同政治势力谋求国家权力的常用手段。而一些政治势力取得国家政权后,很快会蜕变为腐败堕落的剥削者,利用在位时间疯狂敛财,所以一些反政府武装发起政变就是为了争夺权力。本片中反政府武装营长穆夫塔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欺骗青年跟随他造反,暴力强迫当地人民参加他的武装,还对武装控制地区的儿童进行仇恨教育,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利用为战争机器。

《万里归途》在揭示当地暴乱原因时,只提到了部族冲突。实际上,落后国家的部族冲突中,隐约透出此前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独立运动后,为了将这些地区分而治之所埋下的祸根。期待之后的同类影片能深挖落后国家战乱的真实原因,即一些西方大国为了实现其战略利益,不惜在这些小国里扶持政治力量来为自己服务,而最终当地人民群众为这些国家间的博弈买了单。

主旋律电影既是对内传播,让本国人民群众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基本情况的窗口,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剧情设计中,适时体现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是绝对必要的。如今,当诸如《战狼2》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中的爱国情怀被互联网“玩梗”化,人民群众需要看到一些新的、叙事清晰的主旋律电影,更渴望带来启发、常看常新的影视精品。


(作者:樊雪菲,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慧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融媒体时代的文学创新(张慧瑜)

文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张慧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