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蛇:浮生》的上映,追光动画的“白蛇”三部曲迎来了最终篇章。相较《白蛇:缘起》讲述白娘子与许仙前世的故事设定之惊艳,《白蛇2:青蛇劫起》讲述青蛇来到赛博朋克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另类”,这部《白蛇:浮生》呈现出的是一种被唯美画风掩盖下的思维“定式”。白蛇的故事完结了,白蛇的创意与灵感也终结了。“新神话”终究回归了“老故事”。
其实,当白蛇的故事有了前世的“缘起”,白娘子与许仙在今生的相遇就不是被注定了,而是被改写了。当白娘子报恩的对象不再是许仙本人,而是许仙的前世许宣,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种单纯变为了刻意。当我们为一个民间故事铺陈了以为很合理的前传的时候,或许合理的只是新杜撰出的前传,本传中的人物情感、逻辑、诉求等等都已经悄无声息地变得不那么合理了。
许宣和许仙真的是一个人么?转世身与前世身可以算是一个人么?一个女子(白娘子)爱上一个为她献身的男人(许宣),就会义无反顾地去爱这个男人的转世身(许仙)么?无论许宣与许仙有怎样的灵魂联结、血脉联系、相似外貌、相同性情,他们难道不是活在不同时代的有血有肉的两个人吗?白蛇口口声声所说的“我记得”,把她的恋爱对象从一个独一无二的“孤本”,变成了一个能不断重生的“副本”。
影片起名为“浮生”,看似很有深沉的哲思,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人生的意义。想要表现“浮生”的主题,短短2个小时的剧情显然是不够的。虽然影片尽力描写了白娘子和许仙相互扶持的美好生活,但这些依然无法构建起人们对于这一场跨越族群的爱情的深刻感知,因此也就无法对他们最后的彼此献身而感动。
甚至,影片特别描写了从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到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仿佛白娘子与许仙只是相处了一年,故事就完结了。白蛇此前还说什么要跟许仙相守百年,但因为她的到来,却只让许仙活了一年时间,还真是如“浮游”般短暂的生命呢。你到底是来报恩的,还是来报复的呢?这样子的一年时光,都能被冠以“浮生”的命题,就像将一粒豆子放在一口巨锅之中爆炒,实在是太过不切实际了。
其实在古代小说中,白蛇和青蛇都是来害许仙的,只有法海是来降妖除魔的。只不过经过后人的不断改编,这个故事承载了人与妖相恋这样一个主题,逐渐地把妖善良化,把法海黑化,使之变成一个打破传统枷锁的跨越阶层的爱情故事。
在《白蛇:浮生》这样的当代作品中,我们依然会看到不少从古代小说到现代改编过程中的矛盾痕迹。比如,小青去偷官府的官银来给许仙开药店用。如果没有描写官府的这些官银是取之不仁的话,那这个行为完全就是毫无道义和毫无法治观念可言的。但是影片中,小青却并没有因为偷盗官银而受到什么惩罚。
这部作品的一个重场戏是许仙知道了自己的娘子是蛇妖的情景。在此之前,他与白娘子无论生活得多幸福,都可谓水中月镜中花。而当这温馨被打破时,两人的性格才会真正彰显。二人带有虚假关系的终结,才是他们真正认知彼此、真正从精神上认可对方的开始。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通过法海的口,许仙知晓了真相。然而许仙没有任何思虑般地马上央求法海放过白蛇,完全没有表现出情绪的张力。试想,倘若你同榻共枕的爱人是个蛇妖,你真的能接受么?能这么轻而易举地接受吗?至少要有一番思想斗争吧。先是震惊、不敢相信,再是感觉到受骗,产生受害者情绪,然后才是逐步回忆起爱人的体贴、善良和对自己的帮助,从而产生超越种族的情感,认为即使是妖又何妨。这个重要过程却被影片省略了,这是一个巨大的简化处理。它所简化的,恰恰是对“浮生”最真实的人性阐释。
影片的另一个遗憾之处,在于对珠钗描写的有始无终。影片从开头就给这个重要的信物、道具以特写。白娘子小心地将它埋藏在地下,后来又取了出来,代表着她要封印和恢复自己妖的身份与力量——虽然她的妖力并没有如其诺言般被真正封印。宝青坊主也特别提示了这个珠钗,似乎预示着它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此多的铺垫到最后竟然没有换来珠钗的使用,它所寄托的能力、情感并没有在最终得到释放。
当然,影片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唯美的中式画风,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都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有趣的是,作品中加入了很多中医药元素,铜人、针灸、药柜、药罐等等无形中传递了中医文化。片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巧思也是国产动画中不多见的。比如两只红烛融合在一起,再比如用一棵门前柳树寓意爱情,让人不禁想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此外,影片的配角也堪称出彩。无论是许仙的姐夫,两个仙鹤童子,还是那狮狗合体版的金毛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被广为褒赞的亮点就是对宝青坊的描写。宝青坊作为整个“白蛇”系列中原创性的元素,为整部作品赋予了神秘主义的情绪和动画的魅力展示。每到宝青坊的场景,无论是在其颇为神秘的内部空间中,还是灵动谐趣的戏曲演出,都是最吸引观众的。就像小黄人从《神偷奶爸》中脱离出来单独成片一样,“白蛇”剧情的延续或许也不再是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而要转为宝青坊的世界了。
(作者:宋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