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研讨会>正文

电视剧再现平凡世界的“不平凡”

2015-07-06 阅读: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收藏

  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自2月26日开播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并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优秀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生产,3月27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陕西省委宣传部在京举行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研讨会。

  抓住“两划两端” 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伟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作品。当前,文艺工作面临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文艺界精神大振,方向更明,劲头更足。我们强烈感受到,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进程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使命光荣,舞台广阔,大有可为。

  《平凡的世界》是继《北平无战事》之后,北京卫视播出的又一部优秀电视剧。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口碑很好,北京地区平均收视率4.01%,34城市平均收视率0.76%。这部电视剧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小说《平凡的世界》。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时代和生活,造就了路遥这样的作家。这部路遥呕心沥血的小说,经久不衰、温润心灵,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近三十年来,这部作品获得了数以亿计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从剧本到播出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优秀作品创作生产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一是抓好“两划”,就是统筹规划、选题策划。文艺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都要经过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创作周期,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可能需要长达十年以上的酝酿。有规划和没有规划不一样;资金和团队参加进去,与完全放任的结果也不一样。在统筹规划上,北京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为抓手,每年分两次统筹推出各个艺术门类的优质项目,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的创作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确保其立得住、留得下。《平凡的世界》就是在立项过程中发现,并且全程跟踪支持的重点项目。通过这一高度组织化的规划生产机制,北京还推出了《原乡》《青年医生》《老有所依》《正阳门下》等一批好作品。在选题策划上,我们按照中央对文艺工作的总要求,围绕弘扬中国精神,抓好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主动提出和策划重点选题,从剧本创作到投资拍摄再到宣传推广,全程指导推动,确保作品的思想高度、艺术品质和呈现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文艺精品创作,宣传部不仅要抓宏观、把导向,也要抓题材、抓作品,通过具有示范引领性的作品,带动整个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扶持和引导机制。

  二是把住“两端”,就是剧本前端、播出终端。一个好的文学基础,是电视剧创作决定性的环节。近三年,北京市投入近4亿元,用于优秀影视剧本扶持和项目资助。2012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小说的第二版,同年5月,北京市广电局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正式立项。从立项起,北京市就纳入重点扶持计划,多次协助组织举办剧本论证会,对剧本的修改完善提出具体建议,当年给予资金扶持,并支持该剧成功申报全国优秀电视剧暨剧本扶持项目。这两年我们还建立起服务原创和制作机构的政策平台,由北京市文联牵头,建立面向全国的“剧本超市”,举办了两届剧本交易会,向影视制作机构推荐优秀剧本和编剧人才,在扶持原创、培育市场上形成声势。推出电视剧精品,不仅要把住剧本前端,也要选择好播出终端。北京电视台坚持体现时代精神、北京特色和首都水准,提高播出门槛,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像《平凡的世界》这样讴歌普通劳动者、温暖人心的作品,对普通大众具有灯塔效应,北京电视台在项目启动伊始,就明确购买意向,在拍摄制作期间,多次审看样片提出修改意见,电视剧通过审查后,第一家确定购买该剧,给制作方沉下心来、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吃了一颗“定心丸”。电视剧获得发行许可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北京电视台排片播出。

  三是追求“两个效益”,就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北京既抓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体现价值引领,也抓作品的创作、宣传、推广,遵循市场规律。去年,《北平无战事》在四家卫视同步上星播出,在全国观众中引发高度关注,成为现象级作品。《平凡的世界》不久前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并不高,随着剧情深入和口碑传播,收视数据一路攀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北京是全国影视资源的富集地,汇集了三千多家影视制作机构,不少影视作品的策划、制作都在北京。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着力抓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推出更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贡献。

  文艺精品经得起真诚的批评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周由强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受到各方关注和观众热捧,成为今年春天的一个文化热点、文艺现象,有其必然原因:

  一、时代造就了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不平凡的时代人格。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写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那个时代的焦虑与困惑,在精神体验上,和我们现在这个大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体验大体一致,对现实的不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都是这几代人需要面临的必然选择。这种共同的时代人格,给小说改编电视剧提供了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加上小说《平凡的世界》为电视剧的编创提供了很好的受众基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创团队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既遵循了文艺创作规律,也遵循了文艺传播规律,既赢得了社会效益,也赢得了经济效益。

  二、艺术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在作品中得以有效实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特别指出了人的头脑对世界有多种不同的掌握方式,而“艺术的”掌握方式是与其他掌握方式不同的“专有方式”。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尽管艺术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艺术审美气质,那就是通过个体生命体验把“平凡”与“伟大”勾连,通过时代精神把“过去”与“现在”勾连,通过不懈的奋斗追求把“现实”与“理想”勾连,让观众在生活的困境中感受情感的丰富与浪漫,在平凡的物质世界感受不平凡的精神世界。这也是艺术把握这个世界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三、创作者的真诚、真情打动了观众。看过《平凡的世界》小说和电视剧的观众,都会被作品的人物命运、奋斗精神、真挚情感所打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说作者路遥和电视剧主创团队,都真诚面对生活、面对作品、面对艺术,真诚面对读者和观众,最直接地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上,让受众感受到泥土的清香和生活的烟火味,让创作者和受众感同身受,有强烈的代入感。受众的每一次感动都能触及心灵深处,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感动与悲悯油然而生。

  四、文艺经典经得起真诚批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跟小说当年一样,引起关注和追捧的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优秀文艺作品都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尽善尽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作家、艺术家要勇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今天,我们能开这样一个研讨会,相信我们的出品方和主创团队都会有这样的雅量和胸怀。正如今天在座的不少专家指出的那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总体来看这次改编是成功的。在当前这个找泪点容易找亮点难、找颜值容易找价值难、看名人容易看动人难的影视观赏环境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示范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凸显,相信它经得起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鉴赏和评判,在我国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见证时代进步 讴歌人的力量

  《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如同记录时代发展的雄浑史诗,真实见证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极为典型地体现了文艺“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真谛,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认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历史风云的生活长卷。居于这幅长卷中央的,是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的剧烈变革,是全体人民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丰沛创造力。电视剧细致入微地还原了风起云涌岁月里,共和国与人民同时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快乐与忧伤。无论是以田福军为代表的最初改革推动者们付出的辛劳奉献,还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勤劳智慧,都反映了民族崛起的共同心声,让人们看到那些拒绝在贫困和痛苦泥潭中挣扎的人们,如何经过奋起创造,终于迎来国家和民族梦想新起航的曙光与辉煌。中国梦不是可以等来的、坐享其成的,恰恰是在曲折痛苦中书写的。平凡世界的不平凡由践行中国梦的人们共同铸造,作品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讴歌人的非凡力量的扛鼎之作。主人公在特殊境遇考验中的奋斗、拼搏、自强,以及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成为作品强健的筋骨。那些迎接一切困难的人,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平凡中的不平凡的人们,始终处于剧情最核心的位置。作品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优秀的人总是与困难为伍,他们就是为考验而生的。当命运把黄土高原的荒凉、贫瘠,甩给电视剧里的这些劳动者的时候,他们从来就没有低头,他们所经受的考验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以及人最了不起、最幸福的,不是如何能够吃饱喝足,而是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更多地克服困难。无论是在农村里带领乡亲们战胜贫困的孙少安,还是在矿区打拼的孙少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证明,奋斗与梦想原来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靠自己的本事创造生活,灵魂才能获得安宁,在磨练意志、努力奋斗的路上,即使头破血流,也应在所不惜。无论少安少平兄弟,晓霞、润生,还是向前、秀莲、红梅,这些活得充实、自豪的奋斗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所书写的中国故事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中国故事最坚韧最光彩照人的部分。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同样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扬核心价值观的洪钟大吕。作品从不同侧面张扬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形象地告诉我们,最美的心灵属于自强自立的人、自我牺牲的人、舍己为人的人,以及对爱情坚贞不二的人。在作品中晓霞、王师傅都因救人而献出宝贵生命,少平则因救人落下伤病,并挑起照顾师傅一家的责任,润叶在向前残疾之后与他携手面对生活的挑战,润生选择了陷于生活窘境中的同学红梅。作品热情赞誉人的质朴、真诚、坚韧和善良,鞭挞和讽刺懒惰、贪婪、耍奸、虚伪。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作品始终弘扬的信念。中国人的美德在少安那里集中表现为强烈的乡亲乡土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的行为追求,而在少平那里表现为诚实守信、刚直而富于正义感。他念书的时候帮助红梅,打工的时候救助小翠,他眼睛里揉不得任何沙子。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挺身而出,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德。在电视剧里好人和善意无处不在,并有着巨大辐射力。生活再艰难都有希望的闪光,少平在打零工、挖煤的时候,少安在砖窑干活的过程中,善意和帮助从没有远离过他们,因而任何困难都没有将他们置于绝望境地。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是一曲知识就是力量的深沉颂歌。作品热情赞美知识、热烈肯定文化的价值,孙少平经常在劳作之余手不释卷,“家里只要有上学的人就有希望”,这是黄土地上家家户户的顽固信条。跟随着剧情,我们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红与黑》《红岩》等作品时时在与主人公倾情对话。书本与知识、教养与文化,让孙少平这个有着农民天然血统的“当代英雄”,在从中国农村底层走上个人奋斗之路的途中,格外理直气壮,品德与文化教养共同支撑起他的精神世界,让他成为极具别样光彩的形象。

  电视剧的感染力来自现实主义的伟大力量,在别人已经开始热衷于现代主义实验的时候,路遥依然用最笨的办法创作,他庄重地将自己定位为“历史书记官”,决意创作出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当代城乡变迁的史诗性巨制,为此他高强度读书、大范围体验生活,从而获得创作的丰沛底气。他从陕北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山庄出发,既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又作为历史的“剧作者”,构建出一部属于未来的作品。电视剧的改编实践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描绘的城市与乡村、个人与家庭、现实与灵魂的图景,使之既无愧于形象的国家民族大历史,也无愧于个人的心灵史、精神成长史。

  《平凡的世界》

  文化现象三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根据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56集电视剧日前在荧屏热播,全社会反响强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一种文化现象。一部作品问世,能由此产生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现象”的社会奇观,其意义必然超越了作品本身,而昭示出对整个文艺创作与鉴赏具有普遍意义的带有规律性的新鲜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之。

  1 深入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生命力强

  路遥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了,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二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仍旧忘不了路遥,忘不了《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人们仍旧因同名电视剧掀起热议思考的精神浪潮?我想,这首先是因为路遥的独特性。路遥创作的那个年代,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令人目不暇接,新潮派、朦胧诗、意识流、现代派……五花八门。路遥对这些,尽收眼底,鉴别消化,并不盲从。他所信奉的,还是自己敬佩的前辈柳青创作《创业史》所蹚出的那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道路。这是他创作上的宝贵的定力。不追逐时髦,不食洋不化,认准方向,矢志不渝,这便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他与河北作家贾大山的共同之处。他就像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围着火炉、熬着稀粥撰写《红楼梦》那样,用生命和血泪完成了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历史是公正的,人民是最权威的评判者。如今的《平凡的世界》文化现象证明:路遥坚守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创作道路,是那个时代的号角,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那个时代的风气,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2 文艺创作规律就是要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

  作家、艺术家靠作品立身,而作品靠美学品位与历史品位传世。所谓美学品位,指作品采用的形式达到的审美高度;所谓历史品位,指作品内容反映出作家、艺术家所意识到的历史的深度与广度。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作品,最具传世的可能。《平凡的世界》是描写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变革现实生活的作品,与同时期曾轰动一时的改革题材作品如《乔厂长上任记》《新星》等相较,历史证明具有更强劲更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缘由何在?我想,区别在于前者聚焦于改革大潮中人的精神嬗变轨迹,着意于写人;而后者主要展示改革的事件和进程,着意于给改革开药方。如今,写人的流传至今,常看常新;写事的轰动一时,似已过去。今天的观众不再关心和理解当年的乔厂长和李书记的改革方案是否成功,却能从孙少安、孙少平们的精神嬗变史中,多少照见自己的影子,获得奔向高远境界的精神能源。文学是人学,艺术亦是人学。文艺的宗旨是写人,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文艺创作的规律就是要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路遥关注的,是活跃于改革大潮中的人的精神嬗变,他是全身心地去体悟、描写孙少安、孙少平们的心灵轨迹;毛卫平导演沿着路遥关注的,把镜头聚焦于荧屏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这样,《平凡的世界》蕴含着的理想、信仰、人格力量便永恒地传扬下来。这正是《平凡的世界》给我们的一条宝贵启示。

  3 改编者只能忠实于自己对原著的理解

  但是,对《平凡的世界》文化现象,却仍然褒贬不一。褒之者固众,而贬之者也不乏其人。一种责难曰:小说《平凡的世界》虽好但缺意象,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却因改编者缺乏“才华”而并未完成“转译”。这种责难是很不公道的。我甚至怀疑,提出这种责难者连小说也未必静心读过,56集的电视剧就更不屑一看了。我想指出:这种以西方的文艺批评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文艺批评是非为是非的妄评,应当休矣!诚然,影视艺术改编文学名著是提升自身美学品位与历史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文学思维与影视视听思维是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学思维以文字语言为载体,没有具象,往往假定时间,靠叙事链条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对应的相对复杂的空间联想,去完成鉴赏;而影视艺术思维却是以视听语言为载体,往往假定空间,靠叙事链条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神经,激发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去完成鉴赏。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忠实于原著”并不存在,改编者只能忠实于自己对原著的理解。高明的改编,须将原著以文学思维搭建的小说的艺术之山吃透、消化并粉碎掉,留下一堆未经加工却闪烁着原著精神意蕴、美学风貌、审美个性、故事走向精灵的创作元素,然后再严格遵循视听思维的独特规律重新塑造一座影视艺术之山。以此论《平凡的世界》从小说到电视剧,我以为基本上是成功的。当然,如同原小说在艺术上恐怕离柳青的《创业史》尚有些许差距,我们不能因此去苛求一位年仅42岁便英年早逝的路遥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改编上存在些许可商榷之处,便去武断地责难它并未完成“转译”。至于还有评论给《平凡的世界》扣上顶“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帽子,更不值一驳,因为持论者恐怕连什么叫“民粹主义”都没有弄清楚,而生造出“文化民粹主义”这顶文理不通的帽子乱扣!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